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 (第1/3頁)
無語的命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外侵內戰,中國農村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的狀況日益嚴重。一批有識之士紛紛為救活中國農村而加緊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陽初、黃炎培等。他們或注重農業技術傳播,或致力於地方自治和政權建設,或著力於農民文化教育,或強調經濟、政治、道德三者並舉,殊途同歸,旨在為破敗的中國農村尋一條出路,史稱“鄉村建設運動”。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山東鄒平、河北定縣、江蘇無錫、崑山四地,尤以1931—1937年間梁漱溟主持的鄒平實驗最具影響。
梁漱溟(1893―1988),著名學者,社會活動家。作為“最後的儒家”,梁漱溟在儒學傳統面臨崩潰的局面下仍深刻地挖掘和高揚中國儒家理念的精華,並試圖透過鄉村建設將其變為現實。鄉村建設運動的開展是其運用儒家文化拯救中國農村的實際行動。
鄉村建設運動的緣起
梁漱溟之所以致力於鄉村建設運動,並在1931年出版其《鄉村建設理論》一書,將其思想理論化,且在現實中積極實踐,是基於他對中國社會的獨到認識。
梁漱溟認為,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並以鄉村為主體的”,但近代以來,由於中國農村屢遭天災人禍,已破敗不堪,“所以中國近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梁漱溟的分析的確反映了當時的現實,有關資料表明,1924—1937年間,佔總農戶3。11%%u7684地主佔有土地41。47%%uff0c6。38%%u7684富農佔有土地19。09%%uff0c24。02%%u7684中農佔有土地25。87%%uff0c而61。4%%u7684貧僱農則只有20。77%%u7684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部分農民流離失所,農村經濟日趨破產,農村社會動盪不安。鄉村破壞的嚴重現實引起了梁漱溟等的高度關注,對其破壞原因的認識又使他採取改良的建設辦法,來拯救鄉村,並希望透過鄉村建設來拯救整個中國,正如梁漱溟所言:“鄉村建設運動實是圖謀中國社會積極建設的運動。”
另外,對中國傳統社會特殊性的認識,也是梁漱溟積極投身鄉村建設的原因之一。梁漱溟認為,中國較一般的社會,其特殊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倫理本位,職業分立。所謂“倫理本位”,照梁漱溟的看法:中國自秦以來,人與人之間的根本關係是人倫、情誼和義務關係。倫理關係的溫情充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在經濟上,中國社會“隱然有一種共產”,並以“倫理關係之親疏、厚薄為準”。在政治上,“不但整個的政治組織放在一個倫理的關係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維持大家倫理的相安。”所謂“職業分立”,梁漱溟認為中國沒有階級對立,只有職業分立,“無論為士、為農、為工、為商,各有前途可求,貧富貴賤升沉無定。”由是,可以透過改良的辦法,而非暴力革命之途,就可以實現拯救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理想。
對於20世紀中國社會崩潰的分析,又是梁漱溟投身鄉村建設運動的一個原因。梁漱溟將舊社會構造崩潰的原因歸咎為中國文化的失敗。具體表現為缺乏科學技術和團體組織。“中國失敗,就在其社會散漫、消極、和平、無力”。因此,梁漱溟在鄉村建設運動中就著力於傳播科學技術,並培養農民的團體精神,以儒家文化中的精義來塑造梁漱溟心目中的“新農民”。
基於以上認識,梁漱溟認為,中國的前途必然是鄉村建設,“必走鄉村建設之路者,即謂必走振興農業以引發工業之路,換言之,即必從復興農村入手”。簡言之,就是搞鄉村建設。
鄒平鄉村建設的開展
1931年3月,梁漱溟等在鄒平縣成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之前梁漱溟曾在廣東倡導“鄉治”、在河南嘗試“村治”,到山東則改稱為“鄉村建設”。之所以選址鄒平,是因該縣靠近膠濟鐵路,離濟南又不遠,縣本身既不大也不小,各方面條件有利於鄉村建設實驗。
鄉村建設研究院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鄉村建設研究部,由梁漱溟任研究部主任,該部招錄大學畢業生或大專畢業生40名,二年畢業,主要教材是梁漱溟著《中國民族自救之最後覺悟》和《鄉村建設理論》,學員畢業後分配到實驗縣任科長和輔導員等職務。第二部分是鄉村服務人員訓練部,負責訓練到鄉村服務的人才,招錄物件是初中畢業生或同等學歷者,每期一年結業,主要課程有鄉村建設理論、農業知識、農村自衛、精神陶煉、武術等科目。學員由每縣招考10―20名,結業後各回原縣,擔任各縣鄉村建
《山河血》 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