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俞敏洪並不是一個脆弱的人,也不是一個承受不起苦難和打擊的人,但是在毫不知情、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這個處分對俞敏洪來說,猶如當頭雷擊。為了挽回顏面,1991年9月,俞敏洪作了一個令家人和朋友都十分意外的決定——辭職,放棄北大。

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出辭職決定可是驚人大事,尤其是高校教師。當時“鐵飯碗”的職業,多少人求之不得。其實,俞敏洪完全可以在北大繼續教書,因為時光會沖淡人們的記憶。

很多人也許要對俞敏洪的膽識肅然起敬。可是,這背後的辛酸和無奈卻是人們無法體會的。“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在北京這個大都市,一個普通的人決然地放棄公職,從此踏上的是一條隨時面臨巨大的生活壓力、處處遭遇冷漠都市擠迫的不歸路。

俞敏洪承認自己很自卑,但自卑並不等於不需要尊嚴,相反,是需要更多的尊嚴。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條約定俗成的規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或許俞敏洪之前心存僥倖,對北大的人文關懷充滿了信心。結果,一紙休書,把他踹出了他曾引以為豪的燕園。昨日還是此家人,今日翻然成路人。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被北大“踢了一腳”的俞敏洪,頃刻之間成了北大的“流亡者”。以這樣的收場來告別生活了11年的北大燕園,放棄自己的事業,揹著重重的處分,俞敏洪的生命和生活陷入了風雨飄搖、暗無天日之中。他內心的落寞、苦悶、絕望,外人不得而知。

。 想看書來

第一節 出走北大:天下何處不留君(1)

昆德拉的小說以其獨有的哲理思考特性,俘獲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粉絲”。“生活在別處”,是他的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含義與《瓦爾登湖》裡的話暗合:一個人若是生活得嚴謹,那他定是在異鄉的土地上。

記得這是一個故事的泉源:

用眼睛去訴說的靈感,

成為這個文明世界的旅人,

我們想念在陌生的土地上,

懷著那藍空的渺遠。

其實,俞敏洪的人生軌跡不也是一個不斷出走的過程?從鄉村走向都市,從普通教師走向自主創業,從國內民辦學校走向紐約上市,他在無意識中,遵循和實踐了“生活在別處”的命題,在異鄉的土地上嚴謹地生活,同時演繹出一篇篇特殊的生活故事。

零的起步:太陽從新東方升起第四章�從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奮鬥歷程俞敏洪傳奇

砸掉鐵飯碗:希望在拐角

每次演講,俞敏洪都要提到他在北大求學和任教的經歷,並且毫不掩飾當年的“痛苦”。看得出他對北大懷有的複雜的感情,“北大踹了我一腳。當時我充滿了怨恨,現在卻充滿了感激。如果一直混下去,現在可能是北大英語系的一個副教授”。

卡爾·馬克思有一句著名論斷:“歷史第一次重複是悲劇,第二次則是鬧劇。”三次夢斷留學路,上演了一場“悲劇”和兩場“鬧劇”之後,俞敏洪的留學大夢被北大一腳踹醒。

若干年後,往事隨風,驀然回首,俞敏洪對北大的感情由複雜歸於平淡。北大讓他嚐到了成功的喜悅,也讓他飽受失敗的折磨,但是也正是這些失敗背後隱藏的機會成就了俞敏洪。高考失敗的背後隱藏了一個北大,被北大處分的背後隱藏了一個新東方。今天的俞敏洪在面對那段不堪的歷史時,顯得相當的從容灑脫:“不可否認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北大給我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給的。”

思想傳統、愛惜名譽的俞敏洪感覺自己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落草為寇。“為了挽救顏面我不得不離開北大,生命和前途似乎都到了暗無天日的地步。但正是這些折磨使我找到了新的機會。儘管留學失敗,我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瞭如指掌;儘管沒有面子在北大待下去,我反而因此對培訓行業越來越熟悉。正是這些,幫助我抓住了個人生命中最大的一次機會:創辦北京新東方學校。”這是對羞辱的拒絕,更是對自我的挑戰。

挑戰的意義正在於困難與之相隨。新東方的內部員工說,俞敏洪平時最喜歡的就是卡丁車、滑雪這類刺激的運動。在忍氣吞聲繼續留在北大任教和接受挑戰開創新天地之間,或許俞敏洪自己當時也沒有意識到,為什麼自己沒有像他以後宣揚的那樣“忍受屈辱”,而是選擇了接受挑戰。其實,大多時候,人的選擇是性格使然。

挑戰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確證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北大十年自我

《俞敏洪傳奇》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