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4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那些抒情散文,則發展了前期作品的特色,將所見所感——人、物、情、景融為一體,產生強烈感染力。兩次來去法國,沿途風光,在她眼裡,萬物含情,隨手拈來,皆有詩情畫意。像“地中海的碧波,柔軟的盪漾著,直到盡處,接著了天涯的蒼碧的長空……海天對我張著婉和笑臉,輕吻著,擁抱著,如迎接它的親密的故人!”(《東歸小志》)平凡的景象,表現出不平凡的美。在描寫異國風士人情的作品中,陳學昭力圖抓一些典型而具體的人和事,表現法國社會“舊的極舊,新的極新”的生活本質。她還熱情地記敘了外國友人,像對她“溫和得如姐姐,體貼得如同母親”的A小姐等人。在許多散文裡,陳學昭真摯親切地吐露出憂國憂民,思念祖國的戀情。她常常觸景生情。漫遊霧中的盧森堡公園,樹林與小池,隱在霧中,如海一樣,她思戀起故鄉——普通人稱為海的錢塘江,聽到一家中國飯店傳來故鄉的音樂,她不安的旅魂,便跟隨著它而長逝,自己的哀傷如撫弄那已經曲調模糊了的琴絃。

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南風的夢》,寫的是青年人的戀愛故事。背景以法國為主,中國為次。女主角克明倔強高傲,她因深深愛著慕歐而拒絕了熱烈追求她的藥君,但結局卻是被慕歐拋棄。小說表現了中國留學生在法國的生活,也多少表現出1926年中國的革命。

解放的人

回到祖國,祖國在燃燒,殘酷的戰爭帶來死亡,帶來新生。在這烽火與興亡的時代,陳學昭將面臨考驗。

在無錫,當得到魯迅逝世的訊息,陳學昭急匆匆趕到上海,參加了與魯迅遺體的告別儀式。這次重重的打擊使她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她失掉了最敬愛的長者。

1937年“七七”事變時,她正在南昌。炮火又一次震動了她,生活、孩子、作學問、去法國……再也無暇顧及,只希望獻身於戰爭。什麼都可以捨棄,就是不願意離開神聖的抗戰。她從南昌經九江到漢口,在那裡找到十八集團軍辦事處負責人董必武,提出去延安的要求。後來在離涪陵城十多里的鄉下住了不久,便前往重慶,在紅巖村找到黨組織,準備赴延安。這時“國訊”得知這個訊息約她寫些陝北通訊。歷盡辛苦,一家人經過西安進入邊區,終於在1938年8月4日來到延安。她感到“像回到家裡一樣的輕鬆愉快。”

延安,每天都有不少棄!日求新的熱血青年湧向這塊光明天地。陳學昭說,她到延安之前,思想沒有複雜的爭鬥過程,餓肚子,跑來跑去的游擊戰爭,犧牲……這些都想過,她就是為尋找這些而來的。她被熱情和理想推動著,踏上了這條光明之路。她唱著:

我們像逃犯一樣的,

奔向自由的土地,

呼吸自由的空氣;

我們像暗夜迷途的小孩,

找尋慈母的保護與扶持,

投入了邊區的胸懷

——《邊區就是我們的家》

陳學昭被分配到邊區文藝界抗敵後援會,參觀、訪問、學習,開始了嶄新的生活,她見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富春等領導人,得到他們的關懷與鼓勵。11月,動筆寫《延安訪問記》。

1939年,有一段時間,陳學昭一家人離開延安去重慶,第二年初冬再次回來。這時,男孩子病死,又有了一個小女兒,但夫妻感情愈來愈壞,終於完全破裂。對於離婚,她井不遺憾,只是感到自己太軟弱,不識人,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在陳學昭看來,這個婚姻使她錯過了兩個深愛她的摯友季志仁和蔡伯齡。這是一生最大的錯事。從此,她一個人帶著女兒過著獨身生活。

1942年5月,她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開始認真解剖自己。從以賣文為生的個人奮鬥跨入有鐵的紀律的戰鬥生活,思想上完全轉過來不是那麼容易的,她總結道:“我回想我從寫《我所希望的新婦女》起,到這時正好是二十年了。開始是反對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抗戰熱情,到延安來找共產黨……但是在我的腦子裡,感情上,為誰寫作,有沒有弄清楚呢?我承認,這個問題我沒有想過。”聽了毛澤東主席的講話,“使我受到很深的教育和啟發。我初步總結了過去自己創作的經歷,下決心要深入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只有深入生活,創作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天涯歸客》)

這是她世界觀發生深刻革命的又一步,從一個富有正義感愛國心的知識分子跨入為階級解放、為工農群眾而奮鬥的戰士的行列,成為真正解放了的人。她在1942年《煩憂》一詩中說:

我們的生命,是為著別人

《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家傳》 第3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