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7部分 (第1/4頁)

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範祖幹,字景先,金華人。從同邑許謙遊,得其指要。其學以誠意為主,而嚴以慎獨持守之功。太祖下婺州,與葉儀並召。祖幹持《大學》以進,太祖問治道何先,對曰:“不出是書。”太祖令剖陳其義,祖幹謂帝王之道,自修身齊家以至治國平天下,必上下四旁,均齊方正,使萬物各得其所,而後可以言治。太祖曰:“聖人之道,所以為萬世法。吾自起兵以來,號令賞罰,一有不平,何以服眾。夫武定禍亂,文致太平,悉是道也。”深加禮貌,命二人為諮議,祖幹以親老辭歸。李文忠守處州,特加敬禮,恆稱之為師。祖幹事親孝,父母皆八十餘而終。家貧不能葬,鄉里共為營辦,悲哀三年如一日。有司以聞,命表其所居曰純孝坊,學者稱為純孝先生。

葉儀,字景翰,金華人。受業於許謙,謙誨之曰:“學者必以五性人倫為本,以開明心

卷283 列傳第一百七十一 儒林二

○陳獻章李承箕 張詡 婁諒夏尚樸 賀欽 陳茂烈 湛若水蔣信等 鄒守益子善等 錢德洪徐愛等 王畿王艮等 歐陽德族人瑜 羅洪先程文德 吳悌子仁度何廷仁劉邦採 魏良政等王時槐 許孚遠 尤時熙張後覺等 鄧以贊張元忄卞孟化鯉孟秋來知德鄧元錫劉元卿 章潢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舉正統十二年鄉試,再上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學。居半載歸,讀書窮日夜不輟。筑陽春臺,靜坐其中,數年無戶外跡。久之,復遊太學。祭酒邢讓試和楊時《此日不再得》詩一篇,驚曰:“龜山不如也。”揚言於朝,以為真儒復出。由是名震京師。給事中賀欽聽其議論,即日抗疏解官,執弟子禮事獻章。獻章既歸,四方來學者日進。廣東布政使彭韶、總督硃英交薦。召至京,令就試吏部。屢辭疾不赴,疏乞終養,授翰林院檢討以歸。至南安,知府張弼疑其拜官,與與弼不同。對曰:“吳先生以布衣為石亨所薦,故不受職而求觀秘書,冀在開悟主上耳。時宰不悟,先令受職然後觀書,殊戾先生意,遂決去。獻章聽選國子生,何敢偽辭釣虛譽。”自是屢薦,卒不起。

獻章之學,以靜為主。其教學者,但令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或勸之著述,不答。嘗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從吳聘君學,於古聖賢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歸白沙,專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於是舍繁求約,靜坐久之,然後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日用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御勒也。”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鳶飛魚躍之樂,而蘭溪姜麟至以為“活孟子”雲。

獻章儀幹修偉,右頰有七黑子。母年二十四守節,獻章事之至孝。母有念,輒心動,即歸。弘治十三年卒,年七十三。萬曆初,從祀孔廟,追諡文恭。

門人李承箕,字世卿,嘉魚人。成化二十二年舉鄉試。往師獻章,獻章日與登涉山水,投壺賦詩,縱論古今事,獨無一語及道。久之,承箕有所悟,辭歸,隱居黃公山,不復仕。與兄進士承芳,皆好學,稱嘉魚二李。卒年五十四。

張詡,字廷實,南海人,亦師事獻章。成化二十年舉進士,授戶部主事。尋丁憂,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為南京通政司參議,一謁孝陵即告歸。獻章謂其學以自然為宗,以忘己為大,以無慾為至。卒年六十。

婁諒,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於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採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禪學雲。

卷284 列傳第一百七十二 儒林三

○孔希學孔彥繩 顏希惠 曾質粹 孔聞禮 孟希文 仲於陛 周冕 程接道 程克仁 張文運 邵繼祖 硃棧� 〕p墅

孔希學,字士行,先聖五十六代孫也,世居曲阜。祖思晦,字明道,仕元為教諭,有學行。仁宗時,以思晦襲封衍聖公,卒諡文肅,子克堅襲。

克堅,字璟夫。至正六年

《明史》 第5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