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外國女客人帶來自己家裡做的點心或蜜餞、醃菜之類,她會請她們把做法告訴她,日後她就找時間捲起袖子到廚房裡去試試。
在餐桌上,遇到上一些待別的菜,她會談起孫中山作為一名醫生對營養的注意。孫中山在他的著作中曾寫道,烹飪不止是一種技術,還是一種藝術和一種文明進步的標誌。他曾說,“中國有了四千多年的文明,我們食飯的文化是比歐美進步得多,所以我們的糧食多是靠植物。”(《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三講)宋慶齡說,孫中山熱心宣傳植物蛋白(如豆腐)對人體健康的好處,要是在今天,他就時髦了。①
①這部分材料有的是本書作者自己的親身經歷,有的根據曾任宋慶齡秘書的張珏在《上海商報》(1985年10月10日)上發表的一篇回憶錄。前面所引宋為保羅·羅伯遜唱片集所寫的序言據休·迪恩著《好事與炮艇》(英文),第169頁。
在50年代中期,有一次她到處尋找英文的中國菜譜,要送給當時印度尼西亞總理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的夫人去試做,因為這位夫人很愛做家事。邱茉莉在這件事上幫了忙,宋慶齡特地寫通道謝:①
①宋慶齡致邱茉莉,北京,1956年9月。
“從心底裡感謝你幫助我找到了這些難得的食譜。相信‘阿里大媽’收到後會不知有多高興,因為他們在中國訪問時始終沒有找到,而他們夫婦都喜歡中國菜。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夫婦在印度尼西亞被人們稱作‘阿里伯伯’和‘阿里大媽’,因為人民熱愛他們——當然,瑪斯友米黨人①除外。”
①瑪斯友米黨是由嚴格的穆斯林所組成的一個保守黨,反對蘇加諾的國民黨。
(六)她的刊物《中國建設》
《中國建設》(1990年起改名《今日中國》)雜誌是宋慶齡創辦的,在她的指導下發展,多年來她親自為它寫了許多文章。它的創辦是在周恩來總理的敦促下實現的,周總理認為人民共和國應該使宋慶齡的聲音在國際上發揮特殊的作用,而且她在向國外讀者卓有成效地宣傳中國革命方面有豐富的經驗。就英文出版物而言,她不僅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版過《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她就先後辦過《中國評論》和《中國呼聲》;更早一些時候,在1925—1927年大革命中在武漢辦《人民網報》。至於她自己的寫作,那就開始得更早了——可以追溯到她在美國威斯里安學院院刊上發表的歡呼辛亥革命勝利的那篇作品。
《中國建設》在1952年創刊時只有英文版的雙月刊,編輯部只有6位工作人員(其中3人以前曾參加過來領導下的出版及其他工作)①,每期發行量不過幾千冊。到1966年“文革”開始前,它已發展成有五種文字版(英文、西班牙文、法文、阿拉伯文、俄文)的月刊②,編輯部工作人員超過一百人,每期總髮行量約20萬冊。雜誌的性格是從一開始就很鮮明的:它有明確的宗旨並以慎重的求實的態度報道新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進步,內容則以人民的生活為主。在以後的歲月裡,雖然有過一些偏離正確軌道的時候,但總的來說,它是一直保持這些特性的。
①《中國建設》草創時期的工作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陳翰笙博士所組織和領導的,他自20年代起就同宋慶齡相識。本書作者在30年代後期曾主編《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邱茉莉(本書作者的已故妻子)也曾在香港和重慶在宋慶齡領導下工作過。1951年,本書作者和妻子應宋慶齡之邀從紐約回到中國,幫助這本雜誌的創辦和編輯工作。最初編輯部在北京連辦公室都沒有,所以創刊號的設計工作是由陳翰笙和李伯悌在中山公園的一條長凳上進行的。李伯佛是美國麻省霍利奧克大學畢業生,英文水平很高,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初期曾在美國《時代》雜誌工作,解放後到新華通訊社工作——她是最早參加《中國建設》工作的編輯。陳翰笙的夫人顧淑型是一位攝影家,她也是宋慶齡的朋友,《中國建設》的彩色頁原來由她負責,完全是義務幫忙。
②以後,俄文版停刊,增出德文版和葡萄牙文版,還有為海外華人和港澳臺同胞閱讀的中文版(繁體字)。英文版又增出了一個北美版。
在50年代後期的“大躍進”中,雜誌編輯部也同社會上一樣,頭腦發熱,但正如前面已敘述過的那樣,宋慶齡及時提出了警告,告誡不要吹噓、更不要不顧事實地瞎說。當時國內盛行浮誇風,她在看了一篇文章的初稿後批評說:
“讀後給我的印象是,一切問
《宋慶齡--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 第6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