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不言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序1:求實、辯證,善待教育
魏書生
張炘煬同學5歲到盤錦市雙臺區魏家小學讀書。
我認識這個孩子是2002年的秋天,我到市三中,校長跟我說:“我們初一來了一名剛滿7歲的小孩……”我很高興,大家領著我到教室看到了這個可愛的孩子:說話滿口童音,卻極有禮貌,頑皮中透著成熟,幼稚的舉止中又流露出剛強,一臉陽光,不卑不亢。他屬於那種人緣好的孩子,誰見了都會喜歡。
我跟佟明勇校長講:“一定善待這個孩子,師生如果都滿懷善意對待孩子的進步成長乃至弱點與不足,孩子就能越來越好。”
轉眼之間,炘煬已經快讀完大學一年級了。他還不滿11週歲,但跟十###歲的同學們相處很融洽,學習成績仍然領先,數學、英語尤其突出,文娛活動中是大家的“開心果”,軍訓20華里拉練行走不掉隊。
很多家長覺得炘煬的成長“有點神奇”,盼望解開這個謎。我拜讀了張會祥同志寫的《神奇的學習——10歲大學生張炘煬培養紀實》才感到孩子的成長真的並不神奇,所講述的只是他們一家三口融洽和諧,按照孩子的成長規律,高高興興、邊學邊玩的一段歷程。這本書給我的教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三點:
一、愛是教育永恆的主題
會祥夫婦晚婚而又晚育,人近中年方得一子,盼子之情之切,愛子之情之深,較青年父母尤深尤烈。最感人的是他們把深沉的愛轉化成一種為父母的使命感、宗教感。“經過一個自我再教育的過程”,“家長要有做出犧牲的準備,犧牲一點閒適,犧牲一點快樂,說到底就是犧牲一點自我”,“這麼多年來,我們家一直有一個規矩,張炘煬學習時,我們當爸媽的不去做其他的消遣”。父親從炘煬小的時候抱他到大街、公園、商店、河邊……幼兒園;再大些,陪孩子去圖書館、書店;上學後,指導孩子學習、跳級(高中只讀了一年)。這期間,父親幾乎指導孩子的所有學科,他們既是父子,還是同學,又是朋友——父愛如此深沉,孩子怎麼可能不成才呢?
二、一切從孩子的實際出發
從書中可以感受到,炘煬的父母是樸樸實實的人。他們坦言“我們家的經驗既不高階,也不討巧”。他們最成功之處,在於處處從炘煬的實際出發:上小學感覺孩子學會了,再待下去就是浪費時間了,於是才同學校商量跳級;到初中,孩子覺得學習有餘力,願意提前學高中課,才跳級到高中;到了高中,孩子又學得比較輕鬆、快樂,才想到參加高考。每次跳級都不是家長一廂情願地為孩子設定一個高目標,逼著孩子去攀登;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旅遊,孩子喜歡登得快些,多看幾個景點,父母便陪他登得快些、再快些。他們從孩子的實際出發總結出的“學制縮短”、“量化為先”、“求博不求尖”、“低臺階高目標”、“趕超先搭架,預習兼做題”、“教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等等這些經驗,細細想來,都非常高階,特別巧妙。
三、注重辯證法,避免走極端。
張炘煬極其聰明,但書中決不說他是神童,而是說孩子20個月前都不能說話;他們愛孩子,但從來不嬌慣孩子,尤其不引導孩子講吃講穿;他們注重孩子學習,但從來沒忽視過孩子品德,並一直引導孩子關愛別人;他們既引導孩子背誦做題,又一直引導孩子鍛鍊身體;他們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習慣,又始終引導孩子感受學習的快樂。他們講自己的成功,也講自己的不足,書中寫道:“任何問題都應該一分為二地去看,不能走極端。”孩子小時沒有母乳,20個月不會說話,他們仍然對孩子充滿信心,沒有悲觀。孩子10歲考入大學,面對眾多媒體的讚譽,他們沒有飄飄然,仍然保持一顆平常心,“不想過早為兒子施加任何壓力”,“我們選擇這樣做,是因為在這條路上,我們走得很快樂”。他們掌握了辯證法,才進入了寵辱不驚的境界。
愛心、求實、辯證,是家庭教育永恆的主題,也是學校教育永恆的主題,更是社會教育的主題。
昨天,炘煬的父母、老師、同學、社會上善良的人們滿懷愛心,能夠求實、辯證地對待孩子,炘煬才得以健康成長。
明天,盼望炘煬的父母、老師、同學及一切善良的人們,繼續滿懷愛心,繼續求實,辯證地對待炘煬,他一定會成長得更加健壯。
更盼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滿懷愛心,求實辯證地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誠如是,則人心澄澈,天清日朗,善莫大焉。
魏書生
《神奇的學習:10歲大學生張炘煬培養紀實(選載)》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