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部分 (第1/4頁)

想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在有些事上你可以依靠研究者,但不能過分依賴。比如,研究者會告訴你接下來兩年帶薪休假的安排,一年一度的會議將在哪裡召開,你所在的領域新出版了哪些引人注目的專著,以及你所在的行業中哪些是真正起作用的人等等。研究者慷慨地和你分享這些資訊,既是一種善意的工作交往,同時也表明他為自己訊息靈通、見多識廣感到自豪。 我有一些工作夥伴就是這樣的研究者。不需要我提出要求,他們總會透過郵件給我發一些我感興趣的資訊。他們對周圍的世界保持著靈敏的嗅覺,這也使我感到和這個世界聯絡得更加緊密,更加了解行情,而非與世隔絕。當然我也會在別人面前充當研究者的角色,編輯文章、傳送廣告摘要以及其他對別人有幫助的資訊。既然那麼多人對我如此慷慨,那麼我所做的權當一種回報。 萊斯利·班克斯(Leslie Banks),是總部設在芝加哥的迪爾伯恩商務出版公司(Dearborn Trade Publishing)的市場總監,貝齊·蘭普(Betsy Lampe)是佛羅里達彩虹圖書公司(Rainbow Books)總裁,他們倆都慷慨地向我提供他們認為對我的事業有幫助的資訊。我曾經問貝齊,為什麼她願意幫助我,她解釋道: 這個行業,就像其他許許多多行業一樣,非常需要彼此之間資源共享,這是極其自然的。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之間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是家庭關係的延伸。我相信禮尚往來,付出總會有回報。&nbsp&nbsp&nbsp&nbsp

從同事到好友(1)

擁有友誼,就像知道了門牌號一樣,隨時可以找到它。 —邦妮(Bonnie),52歲,單身,某政府機構工作人員 多數人認為工作只是出於經濟需要,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本能地和他們的同事、老闆、僱員、供應商在情感上保持距離的原因吧。這或許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每當我問別人是如何與親密的朋友相識的,他們總會回答“工作的時候”。可見,當他們在一起工作的時候,彼此並不十分親近,直到其中一個離開,親密的友誼才得以建立。工作提供了一個發現未來親密朋友的機會。 比如,36歲的薩莉(Sally)是一個銷售助理,她現在最好的朋友曾經是她的主管。“但當時我們並沒有成為朋友,直到我成功晉升,不再為她工作之後,我們才建立了友誼。此後又過了許多年我們的關係才變得更親密。” 薩莉的描述典型地反映了友誼的發展脈絡:因為工作中的交往而結為工作夥伴,又因為工作關係的解除而成為朋友,最後成為超越工作關係的密友。 但有的時候,夥伴關係並不會進一步發展。這兒有個很好的例子,兩個曾經一道工作的男人在街上偶遇,其中一個和他的妻子正準備去一家飯館,另一個則和他的一群新同事在一起。後者把他的老夥伴介紹給新同事,“這是我以前的朋友。”他這樣說。當時的氣氛十分尷尬,在場的人要麼沉默不語,要麼啞然失笑。隨即那個人又改口說:“我的意思是,這是我的朋友,我們從前一塊兒工作過。”但事實上,他先前不經意間所說的話才真實地反映了兩人的關係:他們只是普通的工作夥伴,並不是經受過考驗的朋友。顯然他們沒有把從前的夥伴關係延續到工作以外的私人生活中, 避免在工作中建立友誼,尤其是親密的友誼,可能是基於生存和競爭的考慮,誰都不想丟掉飯碗,誰都要養家口。不過仍然有些人嘗試在工作狀態下,在不損害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將夥伴關係發展為友誼。在這方面,某些特殊行業卻因為有自己的“行規”,省去了不少麻煩。比如軍隊,明文規定軍官和普通士兵之間不能過分親密,這就從根本上消除了上下級之間建立友誼的可能。而對於沒有這種規定的軍隊以外的行業,每個老闆和僱員都不得不考慮發展友誼是否會衝擊各自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這一章著重探討兩類情形:一是當雙方仍然共事的時候就由夥伴發展成了朋友;一是雙方在結束工作關係之後才發展為朋友。 究竟在工作中找到親密朋友的情況有多普遍呢?我把這個問題拿到我所在的郵件組討論,33%的人回答了他們透過何種方式找到自己最親密的朋友。以下是他們的回答,按降序排列: 工作 15 學校 12 其他 6 電影製作人戴安娜·索科洛(Diane Sokolow)說,電影行業的特點就是一夥人聚到一起,滿懷熱情地工作上幾個月,接著又各自散去投入新的工作。有些人可以彼此結下深厚的友誼,有些人則不

《誰坐了我的位子》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