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個生命的夢想和傳奇(代序)(1)

文/彭明榜

雲成的書終於要出版了,我們都為他高興。當您手捧著這本書的時候,親愛的讀者啊,您捧著的是一個年輕人滾燙的夢想,是一份原本卑微的生命經由苦鬥贏得了尊嚴的奇蹟。知道雲成的故事是在去年的一個冬夜。那晚,當我照例開啟電腦,收看郵件,下面的一段話闖入了我的眼睛:

他因病從小到大隻上過一天學。

20年只能天天在炕上坐著,眼中唯一的風景是自家的院子。肌肉萎縮到不能自己穿衣和洗臉,拿不起一本書、一杯水。他叫張雲成。他寫就了一部17萬字的書稿。這是第一部由肌無力患者寫就的、真實再現肌無力患者生活以及堅強的勵志之作。他說:我終於證明了一點,我在這個世界存在過、奮爭過!

只讀了這幾句導語,我的心便立刻亢奮起來。經驗告訴我,這將是一篇十分適合《 中國青年 》的好稿。我一口氣將那篇題為《 為活著書寫證據 》的稿子讀完,其間好幾次熱淚盈眶。我為雲成知道自己只能活28歲的殘酷真相後仍淡定從容而心房震顫,更為他執著寫書的堅強而感動,特別是文中所引的一段段“雲成書稿”讓我看到了其中獨特的生命體驗和價值。我當即撥打了作者亓昕留下的手機號碼,但可惜亓昕關機。第二天,我與亓昕取得了聯絡。我告訴她,雲成的故事讓我感到震撼,我想看到雲成的全部書稿。當晚,亓昕將十幾萬字的“雲成書稿”發到了我的郵箱裡。這時候我才知道,雲成的故事背後還有故事。這背後的故事的主角就是亓昕的丈夫張大諾。大諾是黑龍江某報的編輯,雲成17歲那年給他寫了第一封信,其時雲成剛得知自己病情的真相。善良的大諾從此成了雲成精神上的“大哥”,是他鼓勵雲成把自己的生命體驗寫成一本書,是他一篇篇像老師批改學生作文一樣指導雲成寫作並幫雲成把所有文章輸入電腦,是他一直悄悄地給雲成寄錢買稿紙、看病。6年多的時間裡,大諾一直把幫助雲成寫出一本書當成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業”,而云成則把這本書當作了自己生命的所有寄託和意義。

讀完雲成的17萬字是在夜深人靜之時,我讀這部書稿時的種種感受在此不必贅述了,我只想告訴讀者的是:我當時產生了一種衝動,那就是想用一整期《 中國青年 》將雲成的書稿發完,做成一本專刊,然後再找一家出版社幫雲成把書出版圓他的出書夢。

第二天,我敦請本刊首席攝影、著名攝影家黑明儘快前往雲成家,並囑他在雲成家多住幾天,多拍一些精美的能反映雲成的生活狀態的照片,以備刊用。

遺憾的是,後來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我的想將雲成的書稿做成一本專刊的想法沒能成為現實,退而求其次地將雲成作為一期《 中國青年 》封面人物的設想也未能實現。最後,我們只在2003年第2期《 中國青年 》上用了八個版來向讀者介紹雲成。雖然這樣的報道規模在近年的《 中國青年 》上已屬空前,但我還是覺得愧疚。

令人稍感慰藉的是,許多讀者都被雲成的事蹟所打動,他們紛紛打電話、寫信到編輯部,詢問雲成的具體情況,並向雲成捐款捐物。特別讓我感動的是,浙江桐廬一位名叫劉思福的“母親”,在看過報道僅一星期後,就寄了兩件毛衣到編輯部,讓轉給雲成和他的三哥。

這位母親附了一封簡訊給我,大意是,她的家裡也比較困難,但還是訂了一份《 中國青年 》給她的兩個兒子( 一個在讀高三,一個讀高一 )看。看了雲成的故事後,她急忙去買了毛線,趕著給雲成和雲成的三哥各織了一件毛衣,算是表達對雲成一家的敬意。

如果說雲成在絕症面前的堅強表現的是一種人生的大勇,那麼,張大諾對雲成以及讀者們對雲成的關懷則是一種大愛。《 中國青年 》有幸見證了這種大勇和大愛,並以自己的方式弘揚了這種大勇和大愛,這是一種難得的緣分。現在,透過灕江出版社出版的這本小書,親愛的讀者您也與這種大勇和大愛結下了難解的緣。我們不期望您從中只得到感動和震撼,更期望您從中得到一個信念: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寫成一本書,屬於您自己的那本同樣精彩。

在您讀這本書的時候,請收下我代雲成對您的感謝,您的閱讀就是對他的理解和珍重,就是與被疾病隔離的他作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最後,我想起張大諾曾經這樣鼓勵雲成:你寫吧,你的書要是出版了,你就會成為中國的保爾,中國的海倫·凱勒。或許,雲成就其高度而言,不可能達到保爾和凱勒那樣,

《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