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威克理夫是早期倡導用白話翻譯《聖經》的學者之一。他和助手們完成了一項偉大工程——把拉丁文聖經譯成英文。
當翻譯家並不是威克理夫的人生夢想,他在歷史上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他倡導了“反對教會干預政治”,以及以《聖經》為中心的教會改革。
羅馬教會不能算是根紅苗正的純宗教組織,天主教也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宗教,它早已和政治摸爬滾打在一起,扯不清,理還亂。教皇們捲入政治漩渦不是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大饑荒爆發後,羅馬教會宣傳的主流思想逐漸受到人們質疑。天主教大分裂後,羅馬教會的威信更是降到低谷。所有這些都使教會改革迫在眉睫。
威克理夫的思想正是應此而生,他是最早挑戰教皇世俗權威的人之一,用現代的話說,他是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
威克理夫被認為是新教改革的先驅,也被稱為“教改運動的晨星”(The Morning Star of the Reformation)。
他在英格蘭四處佈道,宣傳自己的思想,故而擁有一大批被稱為“羅拉德派”(Lollards)的忠實粉絲。
威克理夫思想與天主教主流思想相牴觸,自然變成教皇眼中宣傳“歪理邪說”的始作俑者。慶幸的是,由於威克理夫與朝廷高官非同尋常的關係,他始終沒遭到宗教*,直到1384年12月31日元旦來臨之前,六十四歲的他壽終正寢。
【約翰&;#8226;胡斯】
改革和流血是一對孿生兄弟,這是歷史上的奇怪現象,戊戌變法就是地球上有原始猴以來最為慘痛的例子。
歷史上為改革獻身的又何止戊戌六君子?威克理夫所發起的羅拉德運動遭到同樣的命運,他的門徒雖眾,卻多遭*,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就是波希米亞的約翰&;#8226;胡斯。
胡斯是天主教神父、哲學家、宗教改革家,以及布拉格大學的教授。
那麼他是如何接觸到威克理夫思想的呢?英格蘭離波希米亞可有千里之遙啊。
說到這裡,咱就必須把早已作古的金雀花王朝末代國王理查二世請出來啦。
大家還記得否,理查二世的第一任妻子是德國皇帝查理四世之女,這場聯姻和絕大多數聯姻一樣都是政治流水線上的高階產品。
查理四世原是波希米亞國王,因此他閨女帶到英格蘭的僕人都是波希米亞人。查理四世之女死後(1394年),這批僕人返回故鄉波希米亞,同時也讓威克理夫思想在那裡生根發芽。不久,一批從英格蘭留洋回國的學生把威克理夫的專著帶到波希米亞,並使威克理夫思想在那裡逐漸發展。
胡斯深受威克理夫思想影響,積極著手對波希米亞教會進行改革,正像威克理夫當年在英格蘭那樣。
【布拉格大學風波】
1408年,天主教大分裂進入新高潮,羅馬城教廷的格里高利十二世(Pope Gregory XII)和阿維尼翁教廷的本尼迪克特十三世(Pope Benedict XIII)都把眼珠子瞪得跟槓鈴一樣,相辱以沫。
布拉格大學也深深捲入這場漩渦之中。波希米亞國王溫塞斯拉斯四世(Wenceslaus IV)是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的兄弟,哥倆都是德國皇帝查理四世的兒子。溫塞斯拉斯四世認為格里高利十二世陰謀阻撓他繼承德國王位,他一怒之下放棄支援羅馬城教廷,並嚴令治下高階教士在天主教大分裂中保持中立。他還希望布拉格大學也保持中立,不要偏向任何一方。
當時的布拉格大學也算是個國際性高等學府,其知名度絕不在今天的耶魯、哈佛之下。學校裡除了波希米亞人以外,還有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和波蘭人。在大學事務的投票決議中,波希米亞人只佔席位的四分之一。
接到溫塞斯拉斯四世的命令後,波希米亞各級神職人員態度不一。
總主教扎伊冊(Zajic)把國王的話當做耳邊風,繼續效忠格里高利十二世。大學裡的波希米亞人堅決支援國王的決定,而他們的領導和代言人正是胡斯。
在胡斯和其他波希米亞宗教領導的勸說下,溫塞斯拉斯四世下令波希米亞人在大學事務中擁有四分之三的投票權,外國人“分享”剩下的四分之一。
在那個年代,人人平等可望而不可及,不平等卻是招之即來、揮之不去,那是家常便飯。但是,溫塞斯拉斯四世這麼搞顯然有失公允,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外國教授和學生
《中世紀千年史話》 第1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