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此鑄幣行為也都是各個城池自主安排。大多數城池同時有數種貨幣存在,有的貿易特別興旺的地方貨幣種類更多。但此時還沒有我們現在所謂的匯率,人們評估貨幣的價值,主要還是依靠重量和成色。
中國鑄造錢幣的時間大概和西方同步。公元前600年左右,小亞細亞(今土耳其)的呂底亞王國開始用貴重金屬鑄造錢幣,這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錢幣,而同時期中國周定王時期也已有錢幣了。和中國一樣,西方的希臘等地也是各自城邦單獨鑄造錢幣。不同的是,希臘人為了做生意滿世界跑;雖然當時他們世界的概念也就地中海一帶,但畢竟還是有了“跨國貿易”,這樣他們自然也就接觸了更多種類的貨幣。在這些最早期的國際貿易中,兩國商人在計算貨幣價值時,和中國一樣,以重量和成色為單位。
希臘人這個時期多用金幣。他們之後的羅馬人借鑑了這種模式,並加以發揚光大,同時發行了金、銀、銅三種不同錢幣,一直使用到了中世紀查理大帝時期(公元8~9世紀)。
中國雖然在春秋戰國也可使用黃金,但大多數黃金被用做儲備。只有楚國因為產金,所以發行了金幣。後來秦朝統一天下,貨幣也終於被統一,環錢成為唯一的官方貨幣,並在以後斷斷續續沿襲了兩千多年;其他交易物則被淘汰為裝飾品。秦朝還率先採取了金本位制,而後來漢朝取代秦朝後,也繼承了金本位的制度,以黃金作為儲存手段。
從此,幾乎全部的文明社會都已將貴重金屬設定為貨幣。同時,大家也已經有了遠行去貿易的能力。現代意義上的匯率也是由此興起的。
***
。 想看書來
匯率戰爭 第十章(1)
使用貴重金屬對當時的貿易很重要,是因為當時的國際貿易還沒到“當地消費”這一程度。在現代如果進行了一筆國際貿易,我們可以把外幣帶回中國,然後去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等著換外幣,然後去國外花的人很多。但遠古時則不同,他們長途跋涉一次不容易,而且一走就是一年半載,路途中又風險極高,可能因為各種可能性失去生命(盜賊、天氣、迷路、疾病)。因此這些遠行的商人們千里迢迢到達目的地後,當地的貨幣對他們來說價值不大;他們把這些錢帶回去,家鄉未必還有願意過來消費的人們,因此沒有什麼人會願意拿手中的當地貨幣和他們換這些異國他鄉的貨幣。
所以這種交易從本質上和現代的國際貿易還是不同,遠沒有倒鞋的中國人和倒電腦的美國人交換各種貨幣便捷。由於路途遙遠,當時的商人最喜歡的是兩個地方差價最多的商品以及在世界各地都能通行的貨幣,這樣他們榮歸故里後才能直接消費。所以,各地黃金以及銀子等貴重金屬的盛行,對他們來說正合適,可以直接往家搬,搬回去就能花。
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基礎,在國內繼續流通銅錢。但是在國外貿易時,漢朝人使用的貨幣則是黃金。和現代一樣,當時外國的進口品也比較稀罕、價格很高,因此最早消費外國奢侈品的是上層階級。在封建社會,最上層的就是皇帝,所以中國最高階的異國奇珍異寶都是上貢漢代皇帝的。這些專供皇帝使用的外國貨物種類也很多,計有大宛寶馬、明珠、印度寶鏡等。但和今天不同,當年不購買國貨被認為是一件很光彩的事,因為透過國際貿易我們引入了好的洋玩意兒。《鹽鐵論·力耕篇》就說:“汝漢之金,纖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羌胡之寶也”。但究竟這番言語是深思熟慮之後的肺腑之言,還是“磚家”在猛拍皇上馬屁,就不得而知了。
此時,和中國做生意的物件包括西域諸國,其中有中東的安息國(即波斯帝國),以及更遠的大秦國(即羅馬帝國);另外還有南越、印度、錫蘭等地。除了購買奇珍異寶以外,中國人還喜歡購買玻璃,因為當時我們還不會製作玻璃。而我們輸出的貨物主要是絲綢,貨不夠置換玻璃的時候,就用黃金填補(如果現在有時光機器,我們現在用人民幣去施華洛世奇掃貨,再去漢朝換金子,估計很快就比蓋茨有錢了)。等絲綢到了羅馬之後,對方付出的除了貨物外,支付的貨幣也是黃金。由此可見,在當時黃金就已成為了世界通行的貨幣。
雖然是同一種貨幣,但當時羅馬和中國的金價其實並不相同。中國金價相對便宜,而銀價則相對高;當時金銀的比率大概是一比五。而羅馬的金銀比率大概是一比十五。因此除了在兩地做倒爺賣玻璃、絲綢以外,炒匯也是一個收入頗豐的選擇。當時東西的貿易基本上被波斯人所壟斷,而中國和羅馬之間的金價價差也
《解讀匯率的秘密:匯率戰爭》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