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就的恢復了中國的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行君主立憲政體。注意,袁世凱恢復的不是清末的皇權統治,而是他從開始就支援實施的君主立憲政體。
袁世凱,世之梟雄,聰明一世,無奈糊塗一時,一時糊塗,竟然惹得千古罵名。那份《順天時報》是他兒子袁克定自己出錢印刷的,一期只出一份,專供老子閱讀的。民眾請願團、籌安會都是袁克定策劃的,當袁世凱知道真相時,悔之晚矣。
其實在1911年的中國,走向共和並非歷史必然,正如武昌起義的勝利有很多運氣成分一樣。當時,如果選擇了君主立憲,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首先國家政體的變動相對平和,可以依仗皇帝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懾力影響力來維持國內政局的穩定,保留一個大家公認的皇帝,哪怕他只有幾歲,都可以在各門各派的爭鬥中架設緩衝區,同時一樣可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政體,比如英國,比如日本,都因為君主立憲而成為發達國家。
可是我們最終選擇了“走向共和”,筆者認為“共和”絕對是先進的社會制度,而且即使在20世紀初的中國,他一樣有成功的可能,只不過我們沒把一出好戲唱好。
在武昌起義之後,作為共和的交換條件,選擇一個不知共和為何物的袁世凱做總統,實屬無奈之選,確實使得這種所謂的共和先天不足,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袁世凱還是很努力的照葫蘆畫瓢,我們享受到了空前的言論自由,我們建立了良好的輿論監督平臺,我們的議員們都認真的履職,沒有諸如倪萍這樣只投贊成票的委員,道路雖然曲折,但方向還是正確的。
如果南方各派革命黨能夠稍微的大度一些,給他一點時間進步,允許他犯錯誤和改正錯誤,袁世凱是否還有理由和決心偏離共和的軌道?
如果讓他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國家建設上,而不是用在應付吵架上,是否對當時動盪中的國家更有利?
如果革命黨們能夠少一些私慾、魯莽和幼稚,多一些公心、沉穩與團結,共和是否可以更加穩健?
如果我們的法制建設再完善一下,不要光*也要有集中,我們的辦事效率會否可以提高?
如果袁世凱的胸懷可以更開闊些,對於那些批評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他是否有機會成為一代偉人?
答案顯而易見,可惜事與願違。
筆者認為共和制下的內閣制選擇是錯誤的,總統像立憲制度下的皇帝一樣被架空,但總統又不具備皇帝在國民心目中的精神領袖地位,反而引起社會動盪與不安。我們看看世界最強大的美國的共和政體,總統*選出,然後可以按自己意願組閣,就是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任期4年,最多連任兩屆,這一方面保證了人民按自己意願選擇最高領導人,另一方面又保證了最高領導人可以憑個人意願組成“自己人”的政府,以提高辦事效率。再透過總統任期限制,國會的監督機制等,限制了總統個*力的膨脹。反觀我們民國初期的共和制,從制度設計上就有了缺陷,先讓一個強勢的實力派當上總統,又企圖用內閣制去架空這個實力派,況且架空總統的目的單純的可笑; 如果是孫中山當總統就不限制,袁世凱當總統就限制,原因是袁開始是不贊同共和的,《臨時約法》這種因人而設的法律(在當時起到憲法作用)從出發點上就背離了根本*所應遵循的法律原則,基礎不牢,倒塌就是必然的。
復辟帝制固然有傾心於帝制的人在拉,但如果沒有那麼多醉心共和的人在推,袁世凱也很難邁出這身敗名裂的一步。
袁世凱失敗了,敗的很慘。堅定的立憲派梁啟超反對他,南方的蔡鍔起兵*他,就連自己最可信賴的北洋軍也逼他退位。共和在實施過程中,確實有諸多不足,甚至亂像頻仍,但從國人對袁世凱復闢的態度來看,足以證明,*是民心所向,共和是民心所向,一次失敗並不可怕,中國人民還將繼續為爭取*、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
袁世凱退位了,在登基83天之後宣佈恢復民國的,不久憂憤成疾,撒手西去。袁世凱逝世後,王士珍、張鎮芳等開啟金匱石屋,找出了袁世凱留下的繼承者的提名,只見上面親筆寫著: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並沒有自己兒子袁克定,看來袁世凱與金太陽是有區別的。
一心想當太子,一心想繼承皇位的袁克定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很早就進入政界的袁克定隨著父親的倒下而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這個人貪戀權位、誤國誤民,連帶害了老父,算是一無是處。但在抗戰時期,身處北京的他寧可在潦倒
《風雲百年 系列--殘陽如血劍如虹》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