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八十二章:班勝之師 (第1/3頁)

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感謝“大理國君”“ 阿斐”兩位書友的月票!謝謝“書友”慷慨的打賞!

ps:這是兩章的第一章。

…………………………………………………………………………

小戎俴收,五楘梁輈。遊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馵。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俴駟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鏤膺。交韔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國風?秦風?小戎》——是一首描敘妻子懷念出征丈夫的先秦詩歌。秦師出征時,家人必往送行,出征之人的妻子當在其中。事後,妻子回憶起當時丈夫出征時的壯觀場面,進而聯想到丈夫離家後的情景,回味丈夫給她留下的美好形象,希望他建功立業,博得好名聲,凱旋歸來。

數萬人齊齊沉吟詩經的場面壯觀得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天地間迴盪著充滿古樸的詩詞,似乎縹緲著濃濃的歷史氣息。

在迎接班勝之師的時候更加應該用詩經中的《小雅?出車》才對,可惜的是呂哲不是諸侯,無法用上那樣的禮儀,下面的人挑來挑去只有用《詩經?國風》裡面的《小戎》來代替。

此時此刻,《小戎》所代表的含義是,南郡的父老鄉親們翹首以盼,等待出征將士繳獲戰利品歸來。

遠處,兩支聽到吟唱的軍隊,軍官們將前方吟唱詩詞的含義大聲解釋出來後,兩支軍隊同時高聲歡呼三聲“嘿!嘿!嘿!”,腳下踏步的節奏突然加快起來。

果然還是一支不成熟的軍隊,不然現在不應該加快腳步。而是應該挑選《詩經》裡面的一首《晨風》來呼應才對。

不過話說回來,南郡的軍隊成軍日子不久,軍官階層也是一群沒有經過“大將教育”的人,呂哲為了這個迎接班勝之師的場面準備了十來天。出征的將領卻是想要準備也有心無力,他們沒有博學之士來進行教導。

在戰國時代,每一個國家的正規軍都會經受幾樣教育,除了操演、列陣之外學習詩經裡面的詩歌也是其一。

軍隊的將士學習詩歌並不是為了文學素養,華夏民族是一個《詩》的民族,吟詩是一種情操,哪怕大字不識的人聽到旁人吟詩也會有莫名的喜悅情緒。在很多時候,軍隊學習詩經是在練軍歌,將近千年的濃厚歷史裡面,詩經的每一首詩詞都有它的含義。

秦軍唱了三百餘年的《無衣》。吟唱著這首戰歌踏過青山和綠水,從西北偏疆邁入關中,從關中踏進巴蜀,從巴蜀攻進南方,直至統一華夏。

包括秦國在內的很多諸侯國。歷史比較悠久的基本都有自己的戰歌,像是戰國七雄中的趙國、魏國、韓國,這三個諸侯國沒有屬於自己的詩歌,畢竟她們是從晉國中分裂出來的,以至於趙、魏、韓三國在行軍或者對陣時總需要從《詩經》裡面的《魏風》7篇和《唐風》12篇來挑選,很經常過出現兩支交戰軍隊吟唱同一首詩經的情況。

哦,所謂的《魏風》不是戰國時期的魏國。那是歷史更加久遠的一個諸侯國,大概是分封時期的三千多諸侯國之一,後面被晉國吞併。

南郡無大儒,整個歡迎儀式粗糙中有著很多能夠被詬病的地方,不過誰在乎呢,他們需要的只是一種熱鬧。

大儒不是儒生。所指的是具有魯國傳承色彩的飽學之士。魯國在春秋時期一直是周王室的“史官國家”來負責記錄歷史,後被齊國所滅。大儒在一統之後依然是史官一類的角色,不過負責的大多是祭天、祭拜、犒軍、勞軍等等的祭奠儀式,總之是變得有那麼點四不像。

沒有相應的禮儀師是個硬傷,整個歡迎場面就顯得有些不符合古風的色彩了。

列陣的四萬士卒齊唱《國風?秦風?小戎》完畢就靜了下來。站在將臺之上的呂哲再次示意號角手和鼓手準備,若是聽得懂的人在場,那分明是一首大鼓之音的《戰鼓》。(ps:探索見龍卸甲的配樂《戰鼓》,酷狗音樂和土豆皆有。另外建議聽聽那首《見龍卸甲原聲音樂之鳳鳴山》對於榮譽來說這才是音樂,當下的那些流行樂都是噪音)

有節奏的戰鼓聲奏響時,初次聽到這種音樂的所有人都是愣了一下,隨著戰鼓和號角的齊奏變得浩瀚和急促時,他們情不自禁地瞪大眼睛看向將臺,那裡有五十個鼓手扭動著滿是汗水的手臂敲擊戰鼓,將近百名號手排成直列的一排雙手抬著號角。

《大秦之帝國再起》 第一百八十二章:班勝之師(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