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觀建築的起始點,也是當年武當山連線北京紫禁城的起始點。
時間過去了將近600年,當年船帆競流的這一江清水,又將隨著中國啟動的南水北調工程,流向北京。
歷史,又開始了一個新的輪迴。(編導:張毓雄/攝影:陳林聰 邰武旗)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十二集 廬山說“廬”(1)
“廬山的歷史遺蹟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學價值的、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世界在這樣評說著廬山。1996年,廬山被評定為“世界文化景觀”。
在長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處,有一座山拔地而起,在這山頂,有一座小城坐落雲中。
這山,就叫做廬山;這城,就叫做牯嶺。
這是一個健全的,有著現代氣息的小城。山上的人和上山的人,誰也說不清山上的生活與山下有些什麼不同。
“廬”字,在漢語中就是“房屋”的意思。“廬山”,直白地說,就是有房子的山。山頂上房子多了,就有了這座叫做牯嶺的小城,這在中國的所有名山中堪稱唯一。
3000多年前,匡俗七兄弟在廬山築廬隱居,學道求仙。相傳匡俗得道仙化,人去廬存,這山被稱為“神仙之廬”,此後便得名——廬山。
據說,這座小城;海拔1200多米;是長江邊上相對海拔最高的一個小城。
“一山飛峙大江邊”,從這裡人們可以清楚地俯瞰到廬山腳下的長江,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還有沿江重鎮九江市。
廬山,北臨長江,東倚鄱陽湖,湖光瀲灩之中托出了拔地而起的奇秀匡廬!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這首詩成了廬山的點睛之筆,許多人都是讀了這首詩後才知道廬山的。
從司馬遷登頂廬山起,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東坡、朱熹等近1500多位中國曆代名人登上了廬山,他們或作詩賦詞,或搭廬建舍,為廬山積澱下豐厚的文化遺存。從清康熙到光緒的200年間,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登臨了廬山。
廬山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世人。
與中國的所有名山大川一樣,歷代摩崖石刻也遍佈廬山。
然而,在100年前出現的一方英文石刻,卻唯廬山僅有,它成為中西文化在廬山匯聚交融的永恆標記。
驚人的發現,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廬山一座老房子的新主人正在裝修,工人拆除壁爐時,一本發黃的老相簿掉落下來。
人們請慕德華辨認照片上的文字,當時他是廬山中學的英語教師。
100年前的老照片,凝固了這家外國僑民溫馨的一瞬間,也深深地震撼了這位100年後廬山上的中國人。
慕德華(廬山工商聯主席):當時我被這些照片震驚了!我在想,這幢房子的主人為什麼會是外國人?他們為什麼會生活在廬山?這房子及其主人的背後到底還有著怎樣的故事?
2005年5月,慕德華赴美國參加了廬山牯嶺美國學堂校友會兩年一屆的聚會。這些老人在20世紀初生活在中國的廬山,他們與廬山結下了一世情緣。
斯德霖夫婦出生在廬山,青梅竹馬的二人在廬山長大並結婚生子。這些照片記錄下他們在廬山的每一個幸福的瞬間。
同樣在廬山長大的伊恩·格蘭特,為我們提供了他們兒時在廬山生活的影像。
近一個世紀的美好記憶,凝結在膠片上,更把他們在廬山的時光定格成他們心中的永恆。
如今,慕德華與近百位眷戀廬山的外國老人及其後代建立了網上聯絡。
有一封來自美國的郵件,他們請慕德華幫助尋找1912年自己的父母在廬山舉行婚禮的教堂。按圖索驥,慕德華很快就在廬山的一座有名的教堂前,找尋到了90多年前這對美國夫婦的幸福記憶。
新郎身後的那棵幼苗,如今已長成了參天大樹,它見證了近100年的歲月流逝。
19世紀上半葉,西方列強用炮艦開啟了中國的大門,上海、南京、武漢、九江等長江沿岸城市成為通商口岸。大量的外國人湧入了這些城市,在那裡生活和工作。
當時,最讓外國人不能忍受的是,每到夏季這些城市有著火爐般的酷熱。尋找並開發一處氣候涼爽、風光秀麗、交通便捷的避暑勝地就成為那時在長江生活的外國人的
《再說長江》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