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部分 (第1/4頁)

團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從決定生產電機,到第一臺合格電機的產生,用了四個月。這四個月,是謝世海最為困難的時光之一。當初撥給他搞試製的人力、物力,並不是那樣理想。工人群眾對於這樣辛辛苦苦上班,甚至不習慣了,各道工序上連連報廢。

有議論說:這個廠大概要完在謝世海手上。

背後的以至當面的懷疑、指責,給了謝世海多麼大的壓力。他一頭紮在車間裡不出來,盯著每一道工序,每天跟工人一起幹到晚上。

謝世海畢業於上海船舶學校,走出校門後進了工廠,蹲過電工、機修工、工模具、發電機組等崗位,一直是一名出色的工人,他跟車間有感情。

正當電機溼熱試驗一次次失敗時,謝世海收到上海發來的父親病危電報。他對父親感情極深,但在試製新產品的緊要關頭,他卻不得不寬慰自己說:父親何至於就怎麼樣呢?他仍然一頭紮在車間裡。但是,電報接連發來,他不覺淚水奪眶而出。於是突然想起在上海某廠有他的同學,可趁回滬之機去討教有關技術。他這才拿著電報去請了假。當他趕到家中時,父親已處彌留,不能言語、也對言語沒有反應了。守在父親身邊,謝世海想起小時在江南造船廠如何看著父親造船的,他也曾站在黃浦江邊,望著往來輪船,立志長大要造船。廠裡新產品的的事情不覺又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二天一早,他就走出家門,摘下黑袖章,找他要去請教的同學。這一去,就是一天。第三天父親火化,第四天他離開上海,回到泰州的廠裡。

於是,航海廠第一臺合格的空呼叫風扇電機產生了。

接下去的任務是拿出100臺樣機來。然而,裝配出來後,沒有一臺不是噪音過大。謝世海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讓廠裡所有中層以上幹部全下車間去裝配電機。一小時又一小時過去了,幹部們左弄右弄也弄不出一臺低噪音的來。一位高階工程師代表大家來找謝世海,他手中的紙上正兒八經寫著11條原因,認為要克服這11條原因,就要增加多少新裝置,而本廠目前沒有這些條件。

這麼說,這個專案只有下馬。

謝世海根據第一臺合格電機的成功,否定了這種觀點。

又是兩個小時過去,謝世海裝配出了一臺合格的。一位高階工程師把自己怎麼裝配也不能合格的拿給謝世海,說你再把這臺裝好了,我就服你。沒有出一刻鐘,這一臺又裝配合格了。大家歡呼起來。謝世海把他摸索出的技術告訴大家,於是,當天晚上100臺電機全部裝配合格。謝世海總結說,電機跟手錶一樣,零件要好,裝配也要過關,裝配也是技術。

生產一臺電機,其利微薄,謝世海看中的是市場。所以,電機生產必須上規模。他說,一定要拿出數一數二的名牌產品,一定要佔領數一數二的市場比例,一定要獲得數一數二的先進位置。

在拿出500臺合格電機之後,現實的難題出現了:

難題之一:全廠650人,科室人員就有300多,佔全廠人員一半。這種可悲狀況不是一天形成的,卻每天都在產生負面效應,而要解決,卻非易事。

難題之二:電機要上規模,人力財力哪裡來?實現一億元產值,就要投資3000萬元,航海廠當時固定資產不過才300萬元,差得太遠。

謝世海記得,春蘭集團總經理陶建幸對他說過:當初春蘭起步時,我向銀行借五萬元,還乖乖的挨銀行一個職員訓了半天,老兄,人皆有胯下之時啊。

必須攻下難題,方能走出胯下。

從科室下放到車間200人,要得罪多少人,引出多少非議,雖難計算,卻可以想象。據說,就在這個問題上,謝世海差點被捋下去。但上級黨委支援了他,這一小小改革成功了,解決了新產品人手不夠的問題,也改善了全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那些從科室下車間的人們,後來大感有了用武之地,從身心到收入,成了這場“內改”的受益者。

對於那第二個難題,謝世海面向社會想辦法。結合扶貧工作,挑選了一批有文化的農村青年,加以嚴格培訓,走上生產崗位。另一方面,派出技術人員,幫助附近農村辦廠。這樣,一個個分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航海廠已經擁有五個很像樣的分廠,每個分廠的產值都在1000萬元以上。這一條向社會要生產力的路子走通了。1996年,航海總廠年產電機百萬臺,產值1億3000萬元。

國家電機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對航海廠來了個不打招呼的突擊抽查,封存了九臺電機,空運三臺到京檢測。人們在焦慮中等待。終於,結果下

《東河集》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