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4部分 (第1/4頁)

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鳳陽在南北朝時為鍾離郡。南朝劉宋失淮北諸州之後,只得憑淮河而守,鍾離正檔自許洛方向南下之衝,北魏每次南下,鍾離都是其主攻方向之一。梁末,鍾離與壽chūn俱入於東魏。宋金對峙,金人立劉豫於中原,yù以華制華。宋紹興六年(1136年),劉豫侵淮西,朝議yù棄淮保江。樞密使張浚力反之,說:“淮南諸屯,所以遮蔽大江;使賊得淮南,因糧就運,以為家計,則長江之險與敵共有,江南未可保也。淮東宜於盱眙屯駐,以扼清河上流;淮西宜於濠、壽屯駐,以扼渦、穎運道。”  '  注:《續資治通鑑》卷一一七  '  濠州即鳳陽。濠、壽二州分別控扼渦、穎二口,為扼守淮河的關鍵。紹興十一年(1141年),張浚、劉琦、楊沂中三大將之兵敗於濠州,宋廷遂決計議和。

淮河下游主要支流有泗水,泗水亦曰清河。古代泗水自山東南流,經兗州、濟寧、徐州、宿遷,在淮安附近匯入淮河。淮河下游河道變遷很大,特別是黃河改道,奪汴、泗等河而入海,故今之泗水、淮河已非當年舊貌。泗水入淮之口曰泗口,亦曰清口、淮口。淮泗水路自古為南北交通要道,西晉王濬攻吳,杜預曾寫信鼓勵他直搗建康以滅吳,然後,“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  '  注:《資治通鑑》卷八十一  晉紀三  '  根據杜預書信中所提示的線路,王濬水師可由建業?直駛洛陽,可知汴、泗二水藉淮河而連通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應該是比較早的事;桓溫、劉裕北伐,都曾開通泗水水道;隋煬帝開大運河,也利用了汴、泗二水。

淮河下游重鎮主要有淮安、盱眙,扼守淮泗水路。淮安在東晉南朝時為山陽郡,隋唐及宋代時為楚州,元明清時稱淮安。曹魏黃初年間,魏主曹丕親率水軍循蔡、穎、渦等水入淮而至廣陵,舟師即由淮安而南。東晉南朝均以淮安為重鎮,祖約、劉隗、荀羨等將先後鎮守其地。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大將彭超建議苻堅說:“願更遣重將攻淮南諸城,為棋劫之勢,東西並運,丹陽不足平也。”  '  注:《資治通鑑》卷一百零四  晉紀一十六  '  苻堅從之,遂發兵攻淮陽、盱眙。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敗後,山陽太守蕭僧珍悉斂百姓入城,築堤蓄陂水,yù待魏兵至時,決堤灌之。魏軍經過山陽,未敢攻城。劉宋泰始年間失淮北諸州,北魏將山陽、彭城一帶經營成南逼江淮的一個基地,南朝再謀北進,形勢已很不利。陳代吳明徹北伐圍攻彭城時,周將王軌輕兵南進,襲據清口,切斷了陳軍歸路,明徹遂敗。宋室南遷,倚江淮以遮蔽東南,山陽的地位再次重要起來。吳表臣曰:“山陽控扼之地,失之則無以遮蔽淮東。”  '  注:《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二  江南四  '  徐宗偃亦曰:“山陽南北必爭之地也,我得之,可以進取山東;敵若得之,淮南不能以朝夕固也。”  '  注:《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二  江南四  '  大運河道經淮安,故元、明兩代均設重臣、置屯軍以經略之。元末農民起義時,元將董搏霄守泗州,曾建議元廷增戍淮安:“淮安為南北噤喉,江淮要衝之地,其地一失,兩淮皆未易復也。則救援淮安,誠為急務。”  '  注:《元史》卷一百八十八  董博霄傳  '

盱眙為淮東一方重鎮。盱眙在秦末一度是楚懷王的都城。東晉時,羌人姚襄在淮南擊破殷浩之軍,進屯盱眙,晉廷不能制。東晉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將領俱難等攻陷盱眙,直到淝水之戰後,東晉才收復盱眙;義熙年間,晉廷置盱眙為郡,劉宋時因之。劉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伐失敗時,盱眙太守沈璞以盱眙地處衝要,乃繕城浚隍,積材谷,儲矢石,為城守之備;北魏南進時,淮河一帶郡縣守宰多棄城逃走,沈璞堅守盱眙;輔國將軍臧質軍潰後,亦率餘部入盱眙,二人合力堅守盱眙,

《新三國策》 第19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