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1/4頁)
散發弄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曹孟德在商道江湖裡浸淫已久,骨子裡的孤傲使他放眼江湖能夠瞧在眼裡的人只有項懷羽,歆稼軒,武青松,孫大聖,魯智達。今天能夠與武青松坐而論道開懷暢飲實為人生一件樂事。
曹孟德說:“孟德處事講究四個氣,一、做人要大氣。二、做事要霸氣。三、朋友要義氣。四、喝酒要爽氣。喝。”酒逢知己千杯少,今晚註定是一個英雄豪傑開懷暢飲的夜晚。三人又一口乾掉一大碗。
第二十一章:解救(六十七)
六十七:
哲學大師馮友蘭把人分為四種境界,第一種是自然境界,最低階的,對人生了解的程度最少,這一類人,大半是“順才”或“順習”。第二種是功利境界,較高階的,對人生需要進一層的瞭解。第三種是道德境界,更高階的,對人生和世界需要更高深的瞭解。第四種是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對人生和世界需要最徹底的瞭解。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不是依照社會習慣,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們從來未曾瞭解做某種事情的意義。說好聽點是“天真爛漫”,說差一點就是“糊里糊塗”。他們既不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又不明白做某種事情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們可以說沒有自覺。有時他們縱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卻不自覺快樂。這,有如天真的嬰孩,他雖然笑逐顏開,可是卻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快樂,兩種情況完全相同。這一類人,對於“生”“死”皆不瞭解,而且亦沒有“我”的觀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對於人生的瞭解,比較進了一步,他們有“我”的觀念,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為著功利,為著自己的利益打算。這一類人,大抵貪生怕死。有時他們亦會為社會服務,但其最終的目的還是為著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論所做何事,皆以服務社會為目的。這一類人既不貪生,又不怕死。他們知道除“我”以外,上面還有一個社會,一個全體。他們瞭解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個人與社會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就普通常識來說,部分的存在似乎先與全體,可是從哲學來說,應該先有全體,然後始有個體。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之後,始有所謂“柱”,假使沒有房子,則柱不成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樣,人類在有了人倫的關係以後,始有所謂“人”,如果沒有人倫關係,則人便不成為人,只是一團血肉。不錯,在沒有社會組織以前,每個人確已先具有一團血肉,可是我們之成為人,卻因為是有了社會組織的緣故。道德境界中的人,很清楚的瞭解這一點。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務宇宙為目的。他們對生死的見解,既無所謂生,復無所謂死。他們認為在社會之上,尚有一個更高的全體——宇宙。科學家的所謂宇宙,係指天體,太陽系及天河等,哲學家的所謂宇宙,係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會有其他的東西,我人絕對不能離開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夠徹底瞭解這些道理,所以他們所做的事情,便是為宇宙服務。
中國所謂的“聖賢”,應該有一個分別,“賢”是指道德境界的人,“聖”是指天地境界的人。至於一般的芸芸眾生,不是屬於自然境界,便是屬於功利境界。要達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進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卻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瞭解。究竟要怎樣做,才算是為宇宙服務呢?為宇宙服務所做的事,絕對不是什麼離奇特別的事,與為社會服務而做的事,並無二致。不過所做的事雖然一樣,瞭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
《中庸》有兩句話:“聖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所謂“贊天地之化育”並不是幫助天地颳風下雨,“化育”是什麼?能夠在天地間生長的都是化育,能夠了解這一點,則人的生活行動,都可以說是“贊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這一點,那麼我們的生活行動,只能說是“為天地之化育”。所謂聖人,他能夠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頂天立地,與天地參。草木無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來,做聖人可以說很容易,亦可以說很難。聖人固然可以幹出特別的事來,但並不是幹出特別的事,就能成為聖人。所謂“迷則為凡,悟則為聖”,就是指做聖人的容易,人人可為聖賢,其原因亦在於此。
總而言之,所謂人生的意義,全憑人對於人生的瞭解。
商道江湖裡的人大多處於功利境界。歆稼軒是最接近道德境界中的人,項懷羽、魯智達、武青松、武婷婷、曹孟德、孫大聖、潘蓮蓮時有靠近道德境界之心之舉,思考了人生更加深刻的問題。
金聖嘆評水滸,把人分為上上,上中
《商道江湖》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