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褪薔魴耐ü�ち業母錈�創蓴僖運接兄莆��〉木�彌貧鵲惱�瘟α俊:罄此樟����木褪欽庵直暱�6允跤鐧惱庵盅∮玫比皇且恢植唄裕�員閿諂燮�時局饕騫�抑心切┱�紊鹹煺嬗字傻娜嗣牽�廡┤嗽�暈�鞍�煤推健蓖耆�橇磽獾囊饉跡�俏諭邪鈧�嗟畝�鰲��碸慫莢�暈諭邪釕緇嶂饕寮�〕胺碇�蓯隆�
以末世論為基礎的這種戰爭觀所固有的決定論(斷言“某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使人覺得“能動性”似乎沒有必要,然而列寧卻宣稱能動性對於革命領導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20世紀初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所面臨的正是這種思想上的自相矛盾。在處於封建社會的俄羅斯帝國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讓歷史按既定規律一步步向前發展呢,還是由他們實施“能動”的領導從而更有力地推動歷史的發展呢?對此,孟什維克和布林什維克兩派各持一端,這後來又成為人們大書特書的著名話題。但在本書裡,它之所以值得注意,僅僅在於它和後來蘇聯官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戰爭觀有關係。列寧的馬克思主義強調高度的能動性,而他的對手們卻認為太多的能動性與歷史唯物主義相悖。儘管該黨分裂成布林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並不僅僅是“決定論”與“能動性”之爭的結果,但它確實起了相當大的作用。1917年,大部分社會民主黨人認為俄羅斯不可能出現社會主義革命,它首先要經過一個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他們看來,沙皇政權的垮臺乃是相當長的資本主義階段的開始。列寧的觀點與此相反,他認為,由工人階級主動實施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來奪取政權的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列寧可以從馬克思的著作中找出充分的論據來支援自己的政治能動性。《共產黨宣言》就把社會主義革命說成人類的自覺行動,只有當工人階級對歷史發展規律有了科學的理解之後革命才有可能,社會主義革命不是隨隨便便、單靠物質條件來推動的。不僅如此,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把“共產黨人”稱作領導者,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先進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法蘭西內戰》這部著作中,他再次強調領導的作用,指責巴黎公社的領導人做出錯誤的抉擇。古板的決定論者絕不會這樣說,因為它不合邏輯。在這個問題上,列寧對馬克思的理解並沒有錯。實際上正是馬克思給人們的能動性在進行革命和階級鬥爭中賦予了明確的作用。然而列寧比馬克思走得更遠,他把這種能動性同德國著名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觀點聯絡起來了。
克勞塞維茨在認識論上把戰爭看成國家領導人手中的工具。他們有目的地使用它,來實現政治目標,不過往往失敗。因此,戰爭不是什麼脫離人而存在的現象(如風暴或疾病那樣的災害,人們只能力圖減少它們對自己的危害),它也不是秉承什麼神意,把人們引向天堂或烏托邦。戰爭由人創造,是人的政治工具,戰爭的目的就是人的政治目的。但是,克勞塞維茨哲學中這一強調能動性的內容並不是可以無限發揮的。領導者可以選擇發動戰爭來達到戰略目的,但他們絕對不能完全控制影響戰爭程序和結局的所有可變因素。戰爭中難以料定的因素不勝列舉,要想卓有成效地使用這個政治工具實非易事。
第4節。
列寧公開承認克勞塞維茨對他的影響很深。他是在1915年旅居瑞士期間拜讀《戰爭論》的,他寫在該書上的冗長的讚許性的筆記表明,他對克勞塞維茨的觀點抱著認真探索的嚴肅態度。當時列寧正在參加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及其與黑格爾關係的辯論。他憤怒地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洲的社會民主黨人站在他們各自政府一邊,而不是領導工人反對他們的政府,從而把這場戰爭轉變為階級之戰。在他看來,這已經是階級之間的戰爭了。於是,《戰爭論》中不少內容對他很有吸引力,他也注意到,克勞塞維茨受黑格爾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也像黑格爾那樣裝腔作勢。不過,對列寧來說,最重要的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要有一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他堅信,這場戰爭從客觀上講就是國際工人階級同國際資本主義的較量,儘管他在社會民主黨內的同志大都接受了資產階級的觀點,即這是一場國家間的衝突。
列寧無條件地同意克勞塞維茨的觀點,認為戰爭就是政治,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敵人的政治工具。雖然他自己表達得沒有這樣明確,但他實際上採用了克勞塞維茨在論述國家使用戰爭的主要因素時所概括的“奇怪的三位一體”的觀點。克勞塞維茨是這樣說的:“透過戰爭的全部現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傾向來看,
《蘇聯軍隊的瓦解》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