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1部分 (第1/4頁)

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從1989 年,施樂榮獲巴爾德瑞傑(Malcolm Baldrige)國家品質獎章以來,便被視為是以品質行動著稱的公司。每個星期,總有人要求我解釋,品質運動到底是什麼意思;我想最好的定義就是最簡單、最容易懂的定義:

品質,就是要讓客戶感到滿意。

現在你已經瞭解,我為了要確使自己達到目標,努力提升自己的視野,因此對於品質運動,我個人的定義有些微不同:品質就是要取悅顧客,除了取悅他們之外,別的都不需要。

在70 年代及80 年代早期,施樂發覺自己陷入了困境,因為有太多顧客對我們的產品及服務態度都不太高興,更別提完全滿意。但是在我們完全失去市場獨佔的優勢、在1972 年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張解除自由貿易之前,使用影印機的顧客也沒有太多選擇。假如你不喜歡施樂,除了按捺情緒繼續使用我們的產品之外,別無他法,不然你只能僱用拿鵝毛筆的修士來幫你抄寫。

競爭者環視在以往沒有強烈競爭者的情況下,我們說服自己影印機出現夾紙、過熱起火,或讓聰明的使用者歇斯底里地叫等狀況,會取得顧客的諒解,因為情形就只能如此。我們都知道施樂的影印技術不可思議地複雜,也假設顧客都能瞭解。影印機是一個神奇、昂貴,而且個性令人厭惡的小盒子,你必須有耐心地忍受它的種種怪脾氣。

1975 年7 月,施樂和聯邦貿易委員會談妥了政府的反托拉斯行動。施樂同意放棄很多目前擁有的、單色紙張影印技術的專利保護權,因為施樂自認在市場上佔有不可限量的優勢;而且假如拒絕核發執照給初出茅廬的競爭者,公司的專利權遲早還是會受到侵犯。

假如你是重達900 磅的長頸鹿,即使周圍出現一些競爭者又能奈你何?

接下來的5 年內,美國地區總共出現了147 種不同功能、不同機型的影印機,到了1982 年,施樂原來擁有的80%的市場佔有率(計算方式和1976年一樣,以影印機安裝的數量計),往下掉到13%。這些令人驚駭的數字及急降直下的故事,都記錄在大衛·柯恩斯,與大衛·奈德勒合著,於1992年出版的《黑暗中的預言家》(Prophets in the Dark) 書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業務主管最糟的惡夢成真,事實上,它就是真實的事件。

能讓施樂度過那個難關,仍然挺立於市場上的原因之一是,施樂在當盛時期建立的優秀銷售作業系統。當時幾乎是一夜之間,施樂就受到至少10家日本公司的圍攻,而其中許多公司訂定的影印機售價,比施樂實際的造價成本還要低。屋漏偏逢連夜雨,IBM 和柯達也在此時推出高品質的產品,以中、高價位進入市場,向施樂的優勢挑戰,並使得整個市場的競爭情況沸騰。

假若施樂沒有訓練精實的銷售團隊站在第一線,為每一筆業績努力爭取,它早就完全瓦解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競爭者早期販賣的是非常劣等的產品——雖然他們很快就學會如何改善產品的品質;而IBM 及柯達則還學著該如何將新產品推出他們傳統的市場①,因而進度緩慢。幸運的是,從柯恩斯於1982 年到東京去,並對“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產生興趣的那天起,所有競爭者的學習曲線和我們持續下降的劣勢,有了大幅度的轉變。“全面品質管制”可說是解釋日本企業傑出成功的代名詞。

接著在後續的8 年裡展開,甚至到目前也還在進行中的,是美國特有的、施樂獨特的全面品質管制。這個活動的核心是標準化,而顧客則是它的靈魂。

傳統觀念裡,高品質的產品就是要完全按照說明書製造,必須成功地透過檢驗,而且要在被丟出窗外、卡車輾過之後,還能繼續使用。品質運動的早期推動者認為,顧客也許根本不會想將產品丟出窗外,或開卡車從產品上面輾過,因而根據如此的洞察,他們的結論是,產品的品質必須依據顧客所說的(或是他們的猜想)為準。

柯恩斯在品質管制上採用此一理念,並將它和自己的理念結合。施樂需要由競爭者及產業外的領導者,學習如何改善產品及生產過程。我們開始搜尋好的想法和主意,不在乎來源為何,只要它們能使我們成功。

革命性的主張!柯恩斯運用這些想法使施樂返老還童,重回競爭市場。

沒有終點的賽跑現在我要告訴你的,是有關品質的濃縮版本。也許你已經由其他書籍或雜誌中讀夠多的資訊,瞭解了它

《抱團打天下:美國施樂公司團隊精神創造的奇蹟》 第2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