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頁)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替我們叫苦呢?只要稍有良知的人都不會挑出這塊地方來進行批判。小說其實是在提醒歷史與社會注意這樣一個偽真理:知青生活再怎麼苦,幾年後就離開了這個地方,然而,土生土長在這個地方的人,就該如此祖祖輩輩在這裡受苦受難嗎?
周:可惜,有這種思想和情懷的人太少了。您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中篇小說,您知道我最喜歡您的哪部小說嗎?您可能想不到的,我最喜歡的是《挑擔茶葉上北京》。
劉:那確實是沒有想到。
周:《挑擔茶葉上北京》有歷史的與現實的內涵,同時包括政治思想與個人意志的較量。在思想、藝術、敘述和情感控制上都超越了您以前的作品。
劉:比較《挑擔茶葉上北京》和《分享艱難》,應該說在藝術上,《挑擔茶葉上北京》更成熟一些。《挑擔茶葉上北京》和《分享艱難》是同時期的作品,是姊妹篇。 。 想看書來
劉醒龍(10)
周:這兩篇小說您怎麼看?
劉:《挑擔茶葉上北京》比《分享艱難》的小說味道重些,藝術氣息更濃。
周:談談您的長篇小說,您在1996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生命是勞動與仁慈》,好像反響不是太強烈,在您看來,它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劉:有評論家說它是“打工小說的發軔之作”。《生命是勞動與仁慈》與我有很多的親密性,屬於精神自傳吧。我把我在工廠生活、工作十年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接觸的問題在小說中都表現出來了。在小說中,其實我表現了我的困惑:普通勞動者的個人價值如何體現。對普通勞動者的價值的認定問題,很多時候是很無奈的。從個人感情來說,具體來說,就是工人作為一個階層在當下所面臨的困境。我們到目前為止,對普通勞動者沒有應有的認識,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精英意識。我在1996年寫了這麼一部不合時宜的作品。
周:但出版社似乎還很高調,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以“探索者叢書”的名義出版的,出版社大概也意識到您的這部作品在某些方面的超前性吧!
劉:這部小說出版時,有人用所謂先鋒性來懷疑我是否寫得了探索小說。《生命是勞動與仁慈》在社會、在人的精神狀態的層面上的追問,也許比現代主義旗號下的探索者走得更遠。屬於終極關懷的問題當然需要探索,那些被忽略了的我們所處時代的小問題,同樣需要探索,因為這樣的探索更能昭示某種大方向。一個小人物,尤其是一個社會地位低下的小人物,一類人,尤其是一類處在社會底層的人,他們的精神狀態與生存狀態,從來就是一條貫穿我的全部小說的線索。
周:《生命是勞動與仁慈》和其他只是拘泥於探討人的終極性關懷的作品相比,也是一種探索。其實,您的這篇小說中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細節。
劉:小說中有個細節,有人在武漢開了個鄉村風格酒店,有斗笠有蓑衣有水車等東西。當時很多人認為是笑話。他們說,這怎麼可能呢,人們還沒有享夠福,怎麼會懷念那些苦日子呢?我是毫不懷疑,在城市的現代化過程中,人心中那種與生俱來的懷舊心理,特別是對鄉村的懷念,肯定日甚一日。所以,寫作時,我想象了這樣一座酒店。現在,一切都印證了。小說不可能是預言,但小說家一定要有預見。
周:您是哪一年到武漢的?
劉:1994年。
周:您到武漢後,創作題材發生了某種轉變,開始創作《城市眼影》、《我們香港見》這些都市題材的小說。
劉:當時有種心境,想換個腦子寫一寫。但這不是我興致所在,只是一種嘗試,是為了表明另一種能力。這是一種性情文字,它不代表什麼,我也不想向別人證明什麼。
周:我們集中地談一下《聖天門口》吧。我認為,《聖天門口》在當代長篇小說史上是一部集大成的小說,也是你個人創作歷史上集大成的作品。有些人認為這部作品完全超越了您以前的作品。而我個人認為,這部作品和您以往作品的聯絡還是很緊密的,談談您這部作品與您以往作品的聯絡?
劉:《聖天門口》與我以往作品是有內在聯絡的。同我第一、第二階段的作品相聯絡比較的話,我認為它是取了二者之長的,它繼承了我第二階段對寫實風格的痴迷執著和第一階段對想象、浪漫的瘋狂。可以說它綜合了我第一、第二階段的寫作風格,而又在二者之上。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劉醒龍(11)
周:請您在革命歷史
《對話著名作家》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