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ā妒��貳ⅰ蹲蟠�貳ⅰ妒芳恰紛髡咴諛詰乃�兇骷葉際粲凇熬�米骷搖保�

“軍旅作家”是狹隘的體制規定下帶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界定,存在嚴重的概念模糊和混淆錯誤,你的問題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我無法回答。我只能這麼說,戰爭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姿態,是人類文明最大的災難和原動力。戰爭情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我的重要構成之一,它讓我充滿了個人述說的慾望。

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了《林海雪原》、《紅旗譜》、《紅日》、《苦菜花》、《鐵道游擊隊》等一大批軍事題材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代表著當時文壇的最高成就,有評論家認為它們是後代作家難以企及的現實主義創作高峰。我想知道這些作品是否對您的創作產生過一定影響?您又是如何看待這些作品的?

鄧:我在少年時代讀過《林海雪原》、《紅旗譜》、《苦菜花》,另兩部書沒讀過,但看過同名電影。我被這些小說和電影深深地打動過,為小說和電影中的人物遭遇流過淚,不光創作,就連我最初的世界觀都受到過這一類小說和電影的影響。

這一類作品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是單線的,主張二元對立的善惡觀,無一不張揚對信仰的追求、真理的堅守、道德的完善、人類大同世界的讚美,與一個多數人贏得生存權的變革時代形成互文,適合那個年代渴望世界具有透明度和熱情的讀者比如我的閱讀。在缺乏其他題材作品的年代,它們佔有著文學的幾乎所有領域,有一種階級立場指導下特有的神秘感、顛覆動力、苦難意識和擔當精神。關於神秘感,我想到了上世紀中葉從事大型計算機運作的那些程式設計師,他們試圖以機器的符號演算方式代替人的認知方式,創造了二進位制的語言。這些人在當時被人們看做怪物。關於顛覆動力,這是閱讀最有力量的元素之一。關於苦難意識和擔當精神,這是中國文化長期缺失的高貴品質。你說的這些作品也是一種充滿力量的二進位制語言方式,以及用這種方式書寫的時代敘事,它們在一元化時代建立了一種全民的文學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鄧一光(6)

我在這裡對你有一個小建議,不必把這些作品硬拉進“軍事題材文學”的小圈子裡,這樣的視角無益於你的研究工作,譬如不必蹲在樹木裡觀察一群鳥兒,你也可以去溪流旁、山巒上、大海邊,甚至天空中,你在那裡也能看到它們,而這所有的一切加在一起才是它們真實的生活。

楊:塑造悲劇英雄是您戰爭題材小說的一個突出特徵,也將您的作品與《林海雪原》等區別開來。不管是《父親是個兵》中的父親,還是《我是太陽》中的關山林,他們都是英雄,又都是悲劇英雄。您如何看待英雄主義?又如何理解英雄的悲劇?是否可以說英雄本身就是悲劇?

鄧:英雄(hero)這個詞最早源於古希臘神話,它含有三個意思:一是半人半神或非凡的人,一是悲劇和史詩的主角,一是統治者。英雄的悲劇性不是由“英雄”的詞根決定的,而是由英雄自身的構成以及與時代的衝突這一性質決定的。具有天賦才能、卓越超群、代表著神的意志的英雄,他們始終處在顛覆舊文明和建構新文明的歷史選擇上,也處在如何把握自己顛覆舊文明和建構新文明的雙重能力上。英雄具有警示時代、創造時代和奴役公眾的幾重慾望,以及在這些慾望推動下永遠不會放棄的行動能力。不是他們不想做到,而是他們做不到在破壞舊秩序的時候不以暴力恃強凌弱,做不到在自己成為新的秩序的維護者之後不成為新產生的那個秩序的代言人,悲劇由此註定。但這個悲劇是有意義的。人類的文明需要創傷,需要遞進和更替,總得有人出來顛覆前文明,總得有人對現有秩序提出疑問,總得有人用智慧、力量或別的什麼權力來提出一種更新文明的理想訴求,並且為了建立新的文明和秩序而付諸行動,這是一輪輪文明遞進的前提。英雄的悲劇是註定的,這一悲劇的註定在於英雄的承擔是孤獨的、不自由的、不被當下文明秩序接納的,甚至是不自主的,具有同一力量中破壞和建設雙向選擇後的悖論結局。沒有悲劇性結局的英雄一定演變了,異化成新的體制權力,也就不再是英雄了。

楊:20世紀90年代,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文學也開始發生全面轉型,突出表現在傳統的“崇高”、“英雄”、“理想”、“價值”等觀念受到人們的質疑,甚至遭受唾棄。您如何看待英雄主義和崇高精神等在當下的命運?您是不是有意識地在作品中呼喚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崇高精神的迴歸?

鄧:我不呼喚什

《對話著名作家》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