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1/4頁)
著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啟帝聽了內容,點了頭。閹黨諸人猶如熱鍋上螞蟻,一刻也等不得,半夜三更開啟大明門,宣兵部尚書入內,令他速發三彪飛騎,攜旨分路攔截孫承宗。
魏忠賢此時也有了底氣,親赴齊化門,矯詔命令守門宦官:“孫閣老敢入齊化門,便縛來殺了!”
北京城裡,諸閹夜不能寐。儘管謠言是他們自己造的,但孫承宗近在咫尺這是真的,他們大氣都不敢喘一口,只等天明後的情況反饋。
孫承宗這天才走到通州,一彪飛騎迎頭攔住,兵部的官員就地宣旨。
孫承宗聽完旨站起,仰天長嘆:這一回又沒鬥過這魏大璫!
他本來就無兵諫之意,知道此時一舉一動都很關鍵,不能給魏閹留下任何有異謀的把柄。於是二話不說,撥馬便回,直赴山海關而去。
走到半途,北京方面又有訊息傳來,說魏閹正在設計要殺掉他。
孫承宗心裡更是不安,只有加急趕路,先回去再說。
可巧東廠有一個特務混到孫承宗身邊做隨侍,負有監視之責。他為人較正直,對孫承宗相當佩服,於是就寫了密信傳回京中,說他親見孫承宗只帶了一個屬員,其餘未帶一兵一卒。
魏忠賢得報,才略略放下心。
這一場虛驚,使魏忠賢得了一個教訓,那就是:軍權不可不抓。此後,他就加緊抓了太監監軍的事。另一方面,他心裡也基本有了底:正人君子,技止此耳!
這個孫承宗,對明末歷史影響甚深,但不知為什麼名氣卻不顯。
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梃擊案”之時,張問達曾向孫承宗請教如何處理此案,孫承宗建議“不可不問,不可深問”,張問達按這個思路去辦,既打擊了鄭貴妃的氣焰,又給萬曆帝留了面子,沒有使事態全面惡化,較為妥善地處理了此案,可說是一條萬全之策。在萬曆皇帝死後,孫承宗又負責起草了“神宗遺詔”,徹底否定了萬曆期間的種種弊政,為泰昌和天啟初年的新政造足了輿論,也是功不可沒的一件事。
孫承宗這次勸諫雖然只是個意圖,但魏忠賢仍沒有放過他,後來又誣告他回京是圖謀異動,好在天啟帝還是沒有理睬。
京城盛傳孫閣老已提兵逼近(6)
後來在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魏忠賢終於找了個機會,藉故將孫承宗免職,換了高第擔任遼東經略。高第是一個純粹文臣,既不懂軍事,也沒打過仗。努爾哈赤聽說孫承宗去職,即率八旗大軍來攻。高第畏敵如虎,命令撤掉寧錦防線,關外官兵全部撤回山海關,大軍在撤退中又演變為大潰逃,一片狼藉。
孫閣老的數年心血毀於一旦。
只有駐守在寧遠的袁崇煥抗命不撤,與總兵滿桂等堅守寧遠,一炮把努爾哈赤轟成了重傷,撤到瀋陽後身亡。
這件事,也應有孫大帥的一份功勞。
孫承宗回到家鄉高陽後,專心著述,有《督師全書》、《古今中官志》、《高陽集》等著作傳世。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秋,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進入明朝境內,京師告急。孫承宗臨危受命,原官起用,負責護衛京師。受命次日,不顧城外遍地敵軍,率28騎衝出東便門,入通州禦敵。
但皇帝也是俗人,對能臣的使用也免不了過河拆橋。到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孫承宗69歲時,再次被排擠回鄉。
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清兵由大安口入關。多爾袞率兵繞過京城,向京畿以南的河北、山東一帶攻掠,兵鋒直指高陽。高陽縣令雷覺民怕死,溜出城外,跑到北京避難去了。
緊急中,好友勸說孫承宗到保定或者南方避難,孫承宗婉言拒絕。
兵臨城下時,76歲高齡的孫承宗奮身而起,毅然帶領全家40餘人抗敵,並動員全城百姓登城防守。城內民眾為其所感,紛紛拆毀房屋,用檁條木柱做滾木,石礎階條做雷石,並以盆罐壺瓶裝火藥,與圍城的數萬清兵作殊死搏鬥。
攻防戰一直打了3天3夜,終因寡不敵眾,高陽城破。孫承宗子侄及孫17人、全家共40餘口,全部壯烈殉國。孫承宗本人被俘,多爾袞曾親自勸降,許以軍師之位,被孫承宗斷然拒絕。多爾袞又派孔有德說降,被孫承宗罵退。
殉國之日,孫承宗端坐於椅子上,令兩個清兵用白綾將自己勒死。其浩然正氣,令多爾袞大為敬服。
據傳,滿清入主中原後,對孫承宗依然欽敬,在高陽為孫承宗建立了“孫家祠堂”,並立牌
《魏忠賢:八千女鬼亂明朝》 第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