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好事(小修) (第1/2頁)
一口小鍋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在軍營做大鍋飯》最快更新 [aishu55.cc]
張翠玉正準備去廚房端稀飯,看到陶典,一臉詫異,隨即便熱情地笑道。
“陶大人屋裡請。”她又趕緊吩咐苗蘭,“蘭兒,再加兩個菜。”
陶典連忙擺手:“不用不用,我已吃過飯了,過來只是跟你們說件事。”
“啥事啊?”張翠玉問。
陶典歉意地看一眼苗蘭:“城外為流民提供的民宅還沒修建完,年後繼續,正月十六開工,原本給工人是每天十二錢,管兩頓飯。前幾日,衙門接到不少工人反應,想把那兩頓飯摺合成現錢發給他們。府衙決定,年後就不管飯了,將工錢增加到每天二十錢。”
苗蘭點頭笑笑,意思就是不需要她再去煮飯了。
“陶大人的意思民女明白了。”
陶典道:“這事是我們的疏忽。正巧府衙旁的豐禾坊空出了一間鋪子,兩層小樓,前屋可以做買賣,後面有個小院,鋪子就坐立在正東門的街邊,距離東市也進,出城也方便。那房子是咱們劉大人的,他說先為你們免去兩年租子,你們一家人暫且搬去,憑著苗姑娘的手藝,年後可以在那開間食肆。城外修建民宅的工人,若願意去你那吃飯,你可以做些成本低的飯食,管飽就行。”
苗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聽到的。
“真……真的嗎?”她激動得聲音都發顫。
陶典笑道:“自然是真的,劉大人親自吩咐下來的,讓我特地來告訴你們。”
張翠玉高興得咧嘴直笑,露出一口大牙花:“民婦一家感謝劉大人,感謝陶大人,你們可真是活青天啊!”
她一邊笑著道謝,一邊拱手作揖,朝著陶典叩拜。
陶典抬手:“張大娘不必多禮。”
在苗蘭給工人做飯期間,年輕的小火都稱張翠玉為張大娘,因而陶典便按照城外工人對她的稱呼,稱呼一聲“張大娘”,倒也不是他喊張翠玉為大娘。
論年紀,陶典五十三歲,比張翠玉大了將近二十歲,張翠玉都能喊陶典一聲叔。
“張大娘”不過就是一個尊稱罷了。
苗蘭很激動,高興得都不知道要說什麼好。
她正計劃年後在岷州開間食肆,卻不料直接就有了現成的,地段好,還能免去兩年租金,又有府衙做後臺,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
高興之餘,她又不免有些擔心。
因為她一直堅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陶大人,可是需要我們做些什麼?”
陶典捋了捋鬍鬚:“你這丫頭,人不大點,鬼精鬼精的,想的倒是多。”他笑呵呵道,“不用你們做什麼大事,只要你把食肆好好經營起來,讓那些來岷州的流民能定心,把這裡當成真正的家,這就是對劉大人最好的回報。”
苗蘭眉頭微蹙,有些不解:“這……我開食肆,如何能讓流民定心?”
陶典道:“原本我和劉大人都沒想到這一層,這主意還是楊司戶提出來的。城外修建民宅,他是監工,整日在城外與那些工人們在一起,連早飯和午飯都是和工人一起吃的。你給工人做飯的那十來天,楊司戶也天天吃你做的飯。那些個工人吃了你做的飯,在做活時,有事沒事就說上幾嘴,楊司戶便聽進了心裡。”
工人們吃了苗蘭做的飯食,有滋有味兒的,對生活越發有了盼頭,幹活也都更有勁兒了。
那些工人,一部分是岷州本地的窮苦人家,大多數都是外來流民。
逃難來到岷州的流民,他們都是在家鄉實在活不下去了,逼不得已才來到這裡,對這裡並沒多少鄉土情懷,也沒任何歸屬感,加上天下大亂,他們幾乎都是本著活一天算一天的念頭。
沒鬥志、對生活沒有半點熱情,每天如行屍走肉般混日子,混上一頓算一頓。
劉煜、陸無機和陶典等人,他們雖然都是好官,一心一意想要救民救世,他們拉建出來的班子也都是一幫真心為了百姓做事的人,想救民於水火,但若是底層的百姓麻木不仁,沒有任何鬥志,他們再努力也無濟於事。
每個人都想活著,然而世道太亂,他們看不到任何希望,被迫變得麻木懦弱,只能如螻蟻般苟且地活著。
劉煜和陶典他們,也想改變這些人,希望能激起他們的鬥志,點燃他們的一腔熱血,可卻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楊照業是陶典的下屬,輔佐陶典處理民政之事。
對於陶典他們討論的事情,他是完全知
《我在軍營做大鍋飯》 19. 好事(小修)(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