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蟾鋅�廝擔骸八擋罹�100年有些誇張,差距50年有些保守,應該差距在80年左右吧!”ō米ō花ō書ō庫ō www。7mihua。com

作為經濟學家,會透過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壽命、嬰兒死亡率、第一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城市的恩格爾係數和人均電力消費量等方面的各項資料進行科學分析後得出自己的結論,中國各行業、各地區和日本的差距大有不同。我近日參加在大阪舉行的第六屆中日經濟研討會,從中日企業家的言談中親身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中日經濟是互補的,中日的經濟界人士大都喜歡用這個時髦的詞彙。究竟如何互補,廣汽集團老總張房有說得明白,日本有技術,中國有勞動力和資源,他驕傲地宣佈“廣汽已經成為本田最優秀的海外工廠”。

中日互補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繁榮、解決了就業,從這個角度來說是“雙贏”,但對環境破壞的弊端日益凸顯,將來需要花辛辛苦苦掙來的國內生產總值來還債。如今,資源也成了中國的短缺品,我們不再驕傲地認為自己“地大物博”,競爭力不過是廉價的勞動力。然而,一旦有其他地方,如越南,出現更為便宜的勞動力,工廠很快就會搬走,剩下一片廢墟。2005年發生“涉日”遊行時,日本對華投資減少,企業考慮轉移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如此看來,中日之間的互補是不均衡的,中國是乙方。

豐田和中國企業的合資,正是中日互補的典型模式。在熱火朝天的建廠、造車、賣車後,在中國工人沒黑沒白的辛勞後,利潤大都流向日本,中國不過是賺了一點可憐的加工費。

當然,中國是“世界工廠”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中日處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兩國經濟界人士都非常清楚。社會科學院日本所研究員丁敏和

我聊天時說,日本掌握的是核心技術,我們處在邊緣,我們掙了打工錢。

為什麼我們處在邊緣,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核心的、先進的技術。

資源短缺、國土狹小的日本,發展到今天靠的是技術領先,業內人士常說,美國人掌握標準,站在最高階;日本人掌握技術,站在中間;中國人有的是力氣,只好在底端做苦力。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企業缺少資金、技術和管理,於是採取拿來主義,最具典型的是汽車業的“以市場換技術”,結果市場給了人家,技術沒學來。

技術方面差多少,舉幾個例子就清楚了。中國準備建造高速鐵路,就引進法國的TGV還是日本的新幹線而熱烈討論,可別忘了,新幹線是日本20世紀60年代發明的技術;吉利、奇瑞等國產汽車品牌破土而出,紅紅火火,但業內人士清楚,大街上的吉利豪情恐怕比不過日本60年代就已經淘汰的夏利,再想想豐田上百款車型的技術儲備,差距之大不能忽視。數碼產品方面,更是日本技術獨步天下,熱衷於抵制日貨的人買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時大都會碰到這樣的尷尬:沒有國貨可以替代,除非你不買。

第一章 我們應該向日本學什麼(4)

說到技術方面的差距,不由自主地想到2010年參觀世博會日本館和中國館所受的震撼。日本館裡的高科技演示,充分展示了未來的方向:機器人排著隊,給觀眾演奏交響樂;汽車已不再是汽車,而是“移動技術”,人可以像穿衣服一樣把“汽車”穿在身上,享受自由自在移動的樂趣。而中國館,展示的無非是老祖宗留下的古典音樂和古典傢俱。

在大阪的松下展示中心,有100寸的液晶電視;如果石油價格飛漲,豐田的燃料電池汽車會迅速佔領市場;在神戶,政府耗資上百億日元進行基礎研究,向醫療尖端領域進軍。這絕不是給日本企業做廣告,它們靠著技術的領先,站在產業的上游,和中國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形成互補。按照日本企業界人士的邏輯,隨著經濟全球化,開展商務活動時單靠一個國家能力有限,應當以國際分工方式來提高生產能力,中國是日本最好的國際分工物件。。buuyu。

對這種流行已久的國際分工論、比較優勢論,應該仔細分析。非洲的資源和歐美的技術應該是互補,可惜結果是資源的銷售沒有換來非洲的繁榮。

關於這個問題,我贊同鍾慶先生《刷盤子,還是讀書?》一書的觀點:知識和技術才是寶貴的財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氣派的摩天大樓、轟鳴的製造工廠和耀眼的國內生產總值不是根本,技術,擁有技術的人,擁有這些人的國家,才是最具競爭力的。因為高樓大廈可以被地震毀掉,海外投資隨時可能撤走,工廠也可以遷移

《差距:深度解析中國為什麼不行》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