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紅色風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早在五十年代,母親就對我說過,在抗日戰爭期間,她偶然得到了一本書,名字叫《犧牲》,封面上印著殷紅的滴滴鮮血。裡面有張太雷、向警予、趙世炎、羅亦農、陳延年、陳喬年、蕭楚女、夏明瀚等烈士簡歷。其中還附有不少烈士死後的照片,大部分是躺在棺木裡照的,也有躺在刑場上的,如羅亦農就躺在草地上,頭部給打得面目全非,血跡斑斑,相當慘烈。

7。戰火中錘鍊(3)

母親說她看了這本書後,難受得哭了,一夜睡不著覺。

母親去世後,我真的在母親的書櫃裡發現了這本書。看後,心臟怦怦亂跳。這部印製粗糙,紙已經發黃的書裡展示了70多具裝在棺木中的屍體相片。有的是同一個人兩個相片,一個生前,一個死後。個別的還呲牙咧嘴,相當恐怖。男人看了脊樑骨都要冒冷汗,別說女人了。等於是在死屍堆裡走了一遭,能聞見屍臭和血腥。可以說,任何人看了這部書,都會被震撼,毛髮豎立。何況母親這麼一個多愁善感,富有小資味兒的女性,她看後心驚肉跳,徹夜難眠就太正常了。

母親是城裡人,家境富裕過,平日看見一隻死老鼠都嚇得吱吱亂叫啊。

自那以後的漫長歲月裡,《犧牲》這本書的影子總也擺脫不掉。母親在她的文章和講話中,多次提到這本書。她說,就在她開始寫《青春之歌》時,還浮出了《犧牲》書裡的畫面,那一具具死難烈士的屍體,刺透了她的靈魂,幾十年怎麼也忘不了。

她把這本書當作寶貝,當成最珍貴的藏品,當成了烈士的遺骸,小心翼翼,精心儲存了50多年。

正是這些認識的和不認識的烈士的犧牲對母親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力,才使她有了寫作《青春之歌》的衝動。

能感覺出來,母親參加革命鬥爭,雖有不怕死的一面,也有怕死的一面。她對死極端敏感,因而她身邊的每一個戰友犧牲都給了她超強刺激,撕裂著她柔弱的神經。這一點,從母親解放戰爭時期的一篇日記中,可以看出。

1946年4月22日 張家口

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等8位同志遇難的訊息,對於我這樣一個極平常的革命同志是一種什麼心情呢?我願記下來,作為一生中永遠難忘的事。

兩天前,我的心臟病又復發了,而且很重。根據過去復發的原因,不外是精神過度疲勞或者受了刺激。但是這次,我的精神並沒有疲勞,也沒有受刺激。生活得很平靜。我對這次犯病的原因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今天我才恍然發現我犯病的原因了。從12日以來,只要和人談話,是王、秦等“四八烈士”的死,看報紙也是王、秦等同志的死。這裡是追悼會,那裡是公祭、唁詞……而每次談話、看報、念祭文、讀唁詞,我都抑制不住地要流淚。尤其當我獨自一人的時候,淚珠不知不覺地淌得更兇。有時甚至捧著報紙放聲大哭。孩子看著我無故流淚,睜大眼睛感到驚奇。一天、兩天如此,三天、四天還是如此。眼淚好像流不完似的。於是怕受刺激的心臟病又怎能不犯呢?

也就是說,為了王若飛、秦邦憲、葉挺、鄧發等8位素不相識的領導同志犧牲,母親悲憤異常,以致犯了一場心臟病。

連根據地的一些地主也那麼忘我、愛國!雄縣東河崗村的開明士紳王漢秋,為支援抗日,幫助老百姓度過饑荒,將自己的土地無償獻給農民。當有人對他這樣做不理解,認為他別有用心時,他用鎬頭剁掉了自己的左小手指,表明鐵了心跟共產黨走,抗戰到底。

當這位小地主把血淋淋的手指頭和血書當面交給我父親馬建民時,母親也在場,親眼目睹了這一場面。

可歌可泣呀……

儘管在十分割槽這一段經歷是她畢生中最殘酷、最緊張的一段生活,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身邊的同志三天兩頭犧牲,母親卻說:“抗日戰爭中的那段生活,那段往事,變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最難忘懷的記憶。回憶起來,無論那之前或那之後,我的任何生活都不能和那段生活相比。我愛那段生活,我以自己有幸參加了那種充滿戰鬥氣息,而又無比豐富多彩的生活而自豪。” (見《楊沫文集》5卷446頁)

是的,在抗日戰爭中,她才有機會與120師師長賀龍和政委關嚮應親切聊天,並一同在小飯桌上吃飯;才有機會在大葦塘裡,過著“天當被子,地當床”的野外露宿生活;才有機會與區黨委書記黃敬同志隨便開玩笑,被他稱為“洋(楊)馬同志”。

她曾冒著危險去一個大地主家進行說服反正,卻無功而返;也曾在盛夏季

《母親楊沫》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