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硭瘴難У娜說樂饕濉ⅰ盎移な欏鋇吶�兄饕濉⒚系濾桂�淖雜曬埠退枷牒偷畢掄�僚昂嶁械摹八娜稅鎩鋇募�笞ㄖ浦饕澹�舜私淮沓逋唬���慕換愕憔褪嵌怨�儀巴久�說牡S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去世,我難過得留下眼淚,一個人幾次去梅園新村周恩來辦公處舊址去感受南京百姓對周總理的哀悼。1976年9月9日下午,我和同事們去區裡開大會,到了後又通知我們回單位去聽重要廣播,大家紛紛議論,多說是中蘇大戰打起來了,下午四點,收音機和新街口的大喇叭廣播毛澤東主席逝世的新聞,行人神情平靜,駐足聹聽,卻沒有天崩地裂的感覺,我知道,中國的一頁已翻了過去。
就這樣走進我的1978年,走入我的大學年代,蘇聯詩人葉夫圖申科說他和他的朋友是“二十大的產兒”,那麼,1977,1978,1979,這三屆大學生也可以稱為“三中全會的產兒”,這一代人和祖國的改革開放一起成長,也見證了這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
1978年後,除去兩年的時間,我一直在南京大學歷史系,算起來也有四分之一的世紀了。我的研究的興趣集中在中國近現代史領域,先是參加做集體研究專案,以後決定走自己的路。這條路是頗為艱辛的,發表文章的空間很小,但是生逢歷史的轉折年代,還是順著自己的性情,行走在歷史的河流:從民國史,共產革命史,再延伸到當代史,這都是距今不遠的過去的歷史。
二十世紀的前半期,中國的史學家多研究古代史,許多歷史學研究者不認為近現代史是“歷史學”。六十餘年前,法國遭德國法西斯入侵,年鑑學派史學家馬克?布洛赫滿懷憂傷,開始著手寫他的那本傑出的《歷史學家的技藝》。他說,在他年輕時,他的高中老師曾對學生說過這樣一番話:“1830年以後已無歷史學可言,一切都是政治學。”布洛赫說,又過去許多年,人們還是說:“自1904年或1940年以後,已無歷史學可言”。馬克?布洛赫所說的上述看法,中外皆然,曹聚仁也有言,“二十年內無歷史”。如果站在一個長時段的角度來審視,這些話都不無道理,距今較近,治史者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寫出“信史”的難度確實很大,況且對距當下不甚遠的過去,史家也需要一個沉澱思考的過程,所以我一般把自己研究的時限放在四、五十年前或更久遠的過去。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文章合為時而著”,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又都是相對的時間的概念,它們構成了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歷史之流,治史者感時閱世,青燈黃卷,上下探究,所得所獲,用一定的規範和格式表達出來,即所謂“歷史學”或“歷史編篡學”。歸根到底,歷史學終究去不了敘述者的主觀性,所以歷史學乃人文學,非“社會科學”也。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時代的任何一本史書,都只能是一家之言,完全真實的歷史可能永遠無法還原。米歇爾?福柯說過,“大寫的歷史的確是我們記憶之最博學、最警醒、最活躍、並且無疑是最擁擠的區域;大寫的歷史同樣是一個深底:所有存在物都是從這個深底開始存在,並且不確定地閃爍。”就筆者而言,本文集所收的這些文章都留有自己 “閃爍記憶”的印記,正是個體生命和歷史的交融,才使我寫下了這些文章。我所希望自己的,就是儘量約束主觀性,力求做到客觀,盡最大的努力去追尋那段真實的歷史,而在這個過程中,個人所能做的其實十分有限,也就是把過往的歷史現象當成研究的物件,去敘述、分析它的生成和演化的過程,並提供一些個人的見解。我常想,我和我的一些朋友都屬於過渡年代裡過渡性的那類人,在我們的前面,有群星閃爍的先哲前輩,在我們的後面將會有更多受過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訓練的青年才俊,也許未來張力一旦消失,我的這些文章就可歸類於“歷史考古學”了,這是我們那一代人的宿命,也是我的宿命,我會繼續走下去。
是為序。
轉自高華部落格。版權歸作者,轉載請與作者聯絡。
文責由作者自負。
2。高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
//news。ifeng。/history/zhuanjialunshi/gaohua/200912/1215_7316_1475326_5。shtml
中國以迥別於其他國家的特有方式實行社會轉型,無論它的成功還是挫折都豐富了人類的經驗寶庫,為眾多的後發展國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啟示。
19世紀中葉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意義重大的轉折時期,當時,面臨
《在歷史的風陵渡口》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