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聯盟,但也為聯盟的破裂埋下了伏筆。

東吳的橄欖枝

魯肅和諸葛亮,都曾向自己的主子提出“孫劉聯盟”的建議。但在具體操作中,魯肅要表現得更加務實而主動些。

劉表病死,劉琮投降曹操後,劉備無法抵禦曹操幾十萬大軍的進攻,不得不南下奔命,幾如驚弓之鳥。從逃跑開始,一直到相遇魯肅之前,諸葛亮都沒有提議向孫權求救。想必當時軍情緊迫,所有的事情都不如逃命重要。所以,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無暇顧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魯肅的表現與諸葛亮截然不同。劉表一死,魯肅馬上向孫權進言:“請讓我奉命弔唁劉表,會見劉表的兩個兒子,並說服劉備,使他安撫劉表之眾,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會狂喜而從命。”

(《三國志。魯肅傳》: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權即遣肅行。)

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並派魯肅即刻出發,奔赴荊州。魯肅到夏口時,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發,於是他便星夜兼程。但當他趕到南郡時,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而劉備則倉惶奔逃,還想向南渡江。魯肅當即迎上去,在當陽長坂與劉備相遇。魯肅講明瞭孫權的意思,陳述了江東強固的防守情況,並勸劉備與孫權併力抗曹。劉備聽後十分歡愉。

(《三國志。魯肅傳》: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

赴盟江東

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陳壽誇大了諸葛亮在“孫劉聯盟”中的作用,使人誤以為:諸葛亮主動請纓赴江東說服孫權,而且當時魯肅並不在場。

按照陳壽的表述:“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 由此,陳壽便把孫劉聯盟的最大功勞給了諸葛亮,還說這是諸葛亮所建的“奇策”。

然而,這並不是什麼奇策,而是被逼無奈後的必然選擇。身後有曹操大軍追趕,恰好遇到孫權派魯肅伸來橄欖枝,這樣的救命稻草又有誰能放棄?

對於諸葛亮赴江東的歷史背景,最合理的解釋是:先是魯肅奉孫權之命,前來表達聯手意願,然後才有了“諸葛亮請纓赴江東”。

魯肅奉孫權之命拜會劉備,並不代表孫劉聯盟的正式達成。無論從禮節或規程上講,劉備都應該派代表去回訪孫權,所以魯肅勸說劉備:“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也就是說,讓劉備派人與江東結好,也是魯肅的主意。”

但是到了《三國志。諸葛亮傳》那裡,諸葛亮赴江東的行為便成了諸葛亮一人的“奇策”。《亮傳》曰:“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似乎葛亮赴江東求援與魯肅沒什麼關係似的。但深究下去,我們便會發現一些蹊蹺:為什麼諸葛亮在劉備面前稱呼孫權要用“孫將軍”而不是直呼孫權其名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時魯肅在場,諸葛亮不得不對孫權採用尊稱。只不過記述者有意不提魯肅,從而使人們忽視了魯肅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 孫劉聯盟(2)

那麼這個有意不提魯肅的記述者是誰呢?他會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嗎?但若真是陳壽有意誤導後人的話,他應該連同《吳書》一起修改了才是,畢竟《吳書》對魯肅之於孫劉聯盟的貢獻有著詳盡的介紹。陳壽保留了《吳書》對魯肅的功勞認定,說明陳壽並非想抹殺魯肅的功勞。至於陳壽在《諸葛亮傳》中的記述偏差,只能是由於他自己的歷史誤讀而造成的。同時也說明一個問題:陳壽並沒有好好地閱讀《吳書》,所以才造成了《亮傳》和《吳書》的矛盾之處。

在誤導陳壽的那些錯誤的史料中,“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應該是最嚴重

《孔明真相》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