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孫權對荊州感興趣,不代表劉備就不可以去獲得荊州。問題是,你這邊要和孫權爭荊州,那邊又要抽出兵力搞定益州,這恐怕就勉為其難了吧?正因如此,毛澤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蜀漢之敗始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焉能不敗?”
由此可見,《隆中對》不僅沒有什麼軍事價值,反而隱藏著致命的缺陷。不久以後,連諸葛亮自己都發現了這個缺陷。
建安十三年,劉備被曹操大軍追趕,諸葛亮奉命出使江東,代表劉備向孫權求救。當他發現孫權也對荊州志在必得時,便不再堅持自己“橫跨荊、益”的主張了。赤壁之戰後,劉備曾到京口(鎮江)向孫權借荊州之地,諸葛亮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諸葛亮認為劉備此行太危險,弄不好會被東吳害死。這說明諸葛亮已經看出了“東和孫權”與“佔領荊州”是相互矛盾的,也說明諸葛亮正在悄悄地放棄《隆中對》中的軍事戰略,不再主張爭奪荊州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附錄1:易中天讀不懂諸葛亮(2)
就在諸葛亮放棄了《隆中對》的時候,劉備卻硬是冒險赴京口,向孫權借到了荊州數郡。於是劉備得到了荊州大部分地盤。
劉備之所以不理睬諸葛亮的勸諫,冒險去“借荊州”,不是因為他要執行諸葛亮《隆中對》裡橫跨荊益的戰略規劃,而是出於生存壓力之下的本能反應。為了給手下兩萬人馬找個出路,他不得不向孫權借地。
然而,劉備“借荊州”是非常勉強的,是隱患無窮的。諸葛亮深知這裡面的利害,所以他實際上傾向於放棄荊州,但他又不能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真實想法,因為劉備已經把荊州視若至寶。而劉備又是那樣的固執,焉能為諸葛亮而改變?
孫權自借地給劉備後,就一直唸叨著索回土地。周瑜還曾出過一個主意:越過劉備而攻取益州。這樣可以迫使劉備放棄荊州而向西發展。誰料劉備貪得無厭,不僅要拿下益州,還故意尋找藉口,拒還荊州。於是孫劉聯盟開始惡化,直至雙方反目成仇,刀兵相見。
從劉備“借荊州”到關羽“失荊州”,諸葛亮沒有對荊州問題發表過一次見解。即便是孫劉兩家為爭奪荊州而大打出手的時候,諸葛亮也基本上是一言不發。這一切都表明,諸葛亮的發言權有限,劉備並沒有把諸葛亮當作什麼總設計師。也就是說,易中天先生對諸葛亮的評價是荒唐的。
劉備得到荊州,靠的是“借”;劉備得到益州,則靠的是曹操的失誤。由於曹操怠慢了益州牧劉璋派來的使者張松,致使張松說服劉璋去迎劉備入蜀,這才使得劉備乘機暗算劉璋,從而一舉拿下了益州。這裡面靠的是機遇和運氣,與《隆中對》沾不上一點關係。
諸葛亮雖然在《隆中對》裡提到了“橫跨荊、益”,但那隻不過是歪打正著而已。劉備在軍事上從沒有倚重過諸葛亮,劉備所實現的“橫跨荊、益”和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思路並不沾邊的。我們也可以推斷,當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提出“橫跨荊、益”的主張時,並不為劉備所看好。那麼,當時劉備為什麼要對諸葛亮稱“善”呢?這是因為,看重了諸葛亮的政治才幹。當時打動劉備的,是諸葛亮《隆中對》演講報告中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報告中,諸葛亮先是肯定了劉備“帝室之胄”的尊貴地位,又稱讚劉備“信義著於四海”、“思賢若渴”等,最後還給劉備打氣,說北方老百姓一定會“簞食壺漿”地熱情歡迎劉備的北伐,他還給劉備描繪了一幅“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動人畫卷。這些可正是劉備最喜歡聽的東西。於是劉備開始感覺到:此人對鞏固自己的統治大有好處啊!這也正是劉備對諸葛亮說“善”的原因所在。至於易中天所屬的“醍醐灌頂”之類的話,那純粹是一種無端臆測而已。
總之,劉備之所以請諸葛亮出山,不是因為看中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看中了他能為自己的政治集權帶來好處。有關這一點,本人還將在以後做進一步闡述。
(二)易中天讀不懂“江東和談”
“江東和談”是孫劉兩家達成聯盟的關鍵性會談,劉備派出的代表是諸葛亮,東吳方面的主談人則是孫權自己。從和談結果看,表面上似乎是諸葛亮說服了孫權,實際上卻是孫權佔盡了劉備方面的便宜。可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有辱使命。但是易中天看不出這一點,他認為,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對孫權說的那些話是“折衝樽俎的經典,可以看作外交學的絕妙教材。”
本人之所以說諸葛亮在“江東和談”中吃虧很大
《孔明真相》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