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浪劍飛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鬻拳:兵諫君王,自我戕害
《左傳?莊公十九年》記載了楚國一個特別的人物——鬻拳。鬻拳是楚文王手下的臣子,因為覺得文王一件事情做得不合道理,因而再三強諫。(《列國志》中說,文王在息侯的配合下擒獲了蔡侯,準備將其烹殺,以祭獻太廟,鬻拳固諫。)楚文王堅持己見,不聽從鬻拳的勸諫,鬻拳於是抓住文王,以兵器相威脅,文王恐懼之下,表示聽從,並按其勸諫去做。事後鬻拳對人說:“我以兵器威脅君王,這是莫大的罪責。”於是自刖其足。楚人很敬佩他的忠貞,遂讓他做了大閽,管理宮門,尊稱其為“大伯”,並准許他的後人世襲其官。
公元前675年,巴人(今湖北長陽一帶)作亂攻楚,楚文王率兵抵禦,被巴人打敗於津(今湖北枝江縣西),逃回楚國。守門之吏鬻拳聽說楚王戰敗而回,故意閉門不納。楚文王被鬻拳所迫,率軍伐黃(今河南潢川縣西),打敗了黃師。文王凱旋歸國時途中病死,鬻拳聞文王凶訊,亦自殺而死,被楚人葬於絰皇(地下宮殿的甬道門口),作為對其忠於君王的嘉獎。
鬻拳為了勸諫楚文王,第一次以兵器相威脅,第二次閉門不納,迫使君王放棄本身決定,按臣子的意見去行事。鬻拳的行為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他以威脅強迫手段對付君王,以臣逼君,嚴重違背傳統政治觀念中關於君臣關係的行為規範,是十足的大逆不道;另一方面,鬻拳對君王的勸諫內容又是以本國的根本利益為著眼點,不包含任何個人的目的,表現了一位忠君之臣在特殊情況下為國忘我、大義凜然的勇敢剛直,又符合於忠臣的行為標準。鬻拳的勸諫行為,是一種內容上的忠勇和形式上忤逆的結合。為了保證忠君利國的勸諫內容的貫徹,他不得已採取了與君臣規範相忤逆的勸諫形式,犯下了威逼君王的大罪。
為了忠君而脅君,這種行為在社會評判上是有功還是有罪,傳統政治觀念在此陷入了難以解脫的困惑。這一困惑一方面表現了鬻拳行為本身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傳統政治觀念中的一種重大缺陷。然則,鬻拳的行為正好發生在南蠻楚國,在這裡指導和規範人們行為的,是非正統的政治倫理觀念。立國於荊山蠻荒之地的楚國是靠武力擴張得到生存發展的,好戰尚武、重國輕君的習性已內化為國民的性格,形成了有別於傳統政治觀的另一種異樣的觀念。在這種觀念下,國家的根本利益高於君主個人的利益,以戰求勝是國民最大的榮耀。在這種背景下,鬻拳的行為自然是少有罪責的。
鬻拳以忠君利國為勸諫的著眼點,君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正合於他的所求。然而,鬻拳並沒有忘記他脅迫君王的罪責,他第一次諫君成功後自砍其足,第二次自殺身亡,表示了對自己脅君之罪的懲罰。鬻拳無疑是一個受到傳統政治觀念影響的人物,透過這種自我戕害式的懲罪,他不僅是要表明脅君之諫與個人利益的無涉,去掉別人可能產生的誤會,而且是要告訴人們,勸諫君王絕不能用脅迫君王的形式,否則就應受到嚴厲的懲罪。在為國家的長遠利益而脅迫君王之後,又向人們表明脅君的罪責,制止人們效法學習,這正是鬻拳兩度自戕的苦心所在,也是鬻拳難被別人效仿的最為獨特的地方。
傳統政治觀念要求大臣忠誠於君主,又順從於君主,這種要求是以君主絕對正確為基礎的,現實中君主的行為並非絕對正確,而當臣子能夠看清君主行為的錯誤時,忠誠君主和順從君主就成了對臣子的兩個矛盾的要求,臣子遵循了這一要求,必然違背了另一要求。這一矛盾是傳統政治觀念內在矛盾的體現。傳統政治觀念以維護君主專制為最高主旨,這一內在矛盾就無法避免。鬻拳的脅君之諫揭示了這一矛盾,他希望以自我戕害彌合這一矛盾,最終充當了傳統政治觀念的殉葬品,留給人們一個獨特的人格形象。
。。
楚文王:臨終處臣,善定後事
楚文王是春秋前期的楚國國君,對楚國的發展曾起過重要作用。《說苑?君道》、《呂氏春秋?仲冬季?長見》以及《左傳?僖公七年》記載:楚文王病重時,對大夫說:“管饒這個人總是用禮義來規範我、約束我,與他相處總是感到不安,不看見他也不會想他,但從他那裡我得到不少益處,一定要替我即時封他爵位。申侯伯這個人,凡是我有什麼慾望,他都鼓勵我去做,凡是我所喜歡的事,他都為我先安排好了,與他相處感到安逸,見不到他就想他,但我因此有了許多過失,一定要即時打發他離開。”大夫答應了,於是就封給管饒大夫的爵位,給申侯伯送了些財物讓他離開。申侯伯準備去鄭國,文王對他說:“你一定
《歷史的心智》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