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熱帶雨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ㄒ膊⒉環咽隆K�牘こССそ換幌敕ǎ�玫皆尥�<柑旌螅�Сで鬃源�松廈牛�蛩�┕閡話傯ǚ⒍��4喲耍�笞諫耆纈愕盟��

重慶的市場很快飽和,不甘心偏安一方的左宗申揹著雅馬哈兩衝程發動機,走南闖北。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帶著徒弟,訪問了全國59個發動機生產廠。為了減少支出,每次外出他們都是乘坐火車。經常沒有坐票,“我整整站了三天三夜,腳站浮腫,實在站不住,我在過道上鋪一張報紙睡下”。但是,兩個月的收穫讓左宗申欣喜若狂,他得到企業的答案是“這東西供不應求。”

再回重慶,左宗申用十年攢下的20萬元和籌措的30萬元,成立了重慶宗申摩托車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修理匠邁進了摩托車工業的門檻。2007年,宗申產業集團以110億元的銷售額,成為重慶產值最大的民營企業。

台州之名,知者甚少。甚至台州人也會委屈地說:“人家和我們做生意,卻問台州究竟在哪。”可是,提起台州人李書福,估計無人不曉。

1982年,台州市溫嶺縣工商局率先突破禁區,給當地牧嶼工藝品廠註冊核發了“社員聯營集體”營業執照。這是國內第一家經工商登記註冊的股份合作企業,台州因此成為中國股份合作經濟的發祥地。26年後,當年的工藝品廠雖更名為寶利特鞋業有限公司,但股份合作的性質未變,起初幾千元的合作資金也擴大到年產值8億多元。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5)

1982年,台州一個貧窮落後的山村長大的李書福,由於3分之差沒有考上大學。有意思的是,李書福這個名字,也是為了順利考上大學,同時覺得原名“李胥福”太繞口,才改成“李書福”,取意“書生有福”。

拿著家人給的120元,李書福開了一家小照相館。如果需要追溯,其實他“很小就掙錢了。七八歲在村子裡給人放牛,拉風箱,放牛一天掙三毛錢,拉風箱可以掙到五毛。”

照相機是李書福自己動手裝的:買一個鏡頭和裝膠片的東西,自己做齒輪,閃光燈和反光罩找鄉下敲鐵皮水桶的工匠幫忙。商店裡好幾百錢的相機,他幾十塊錢搞定,效果也還湊合。據會講故事的台州人說,李書福成天揹著相機,在公園晃來晃去地“野照相”——“來,來,同志過來照張相。”晃出來的照相生意似乎不錯,半年後賺到800元,他正式開起了照相館。不過,在李書福展示給公眾的簡歷中,照相館的經歷總被有意地忽略,時間的起點基本上都是從1984年開始。那一年,他的名頭是黃岩縣石曲冰箱配件廠廠長。

開冰箱配件廠,源自李書福一個不可思議的突發奇想。某下雨天,李書福皮鞋漏水。他找到家鞋店,看見4個工人“不務正業”地在做異型鐵片,說是冰箱生產必需的一種元件。好奇的他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下來,與工人聊天。工人們告訴他:“元件來錢更快,而且不愁銷路。”李書福有了想法“自己開個這樣的廠生產元件,該多來錢?”心裡一高興,穿著漏水的鞋,李書福衝出鞋店。

對於李書福這樣的民營企業創業者,他們一般不會過多考慮行業有多少政策限制。他們隨心所欲,卻敢於承擔風險;他們不懂規矩——雖然規矩原本就混亂不清或者根本沒有——因而敢於進入新的市場,只要看到市場機會就奮不顧身。在自己家裡,李書福和其他幾個兄弟開起工廠,並自任廠長。冰箱市場的供不應求帶動了製冷元件產業的發展,產品一送到冰箱廠,冰箱廠直接用現金收購,配件廠生意越做越好。

李書福做的事情大多在常規之外。他能夠克服環境阻力,克服在新規則缺乏情況下對新事物接受的困難。審時度勢,他決定“自己生產冰箱。”電冰箱作為國家統一配售商品,民營企業不可能獲得有關部門批准生產,李書福的決定出格而大膽。幸好他所在的是特殊時空下的一個權力真空地帶,一切不可能悄然起步。

請來上海專家,拉來化工廠同學,李書福組建了北極花電冰箱廠,生產北極花電冰箱。趕上緊缺好時光的鴨第一年淨賺200多萬。五年後,冰箱市場呈現出井噴狀態,北極花冰箱銷售額已達4000多萬元,並與青島紅星廠合作,為紅星廠生產冰箱、冰櫃。年僅26歲的北極花冰箱廠廠長李書福,已經身家千萬。

要說風聲緊,莫過於溫州。可是,溫州人並未在彷徨的兩級中被撕裂。溫州商人仍然一茬冒一茬;彰顯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與無孔不入的生存法則。

80年代初期,溫州一家鄉鎮企業製衣車間場景

《奔騰入海》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