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專制的政治問題,而不是種族問題。他不贊成暴力革命,認為暴力革命的結果,只能得專制,而不能得共和。他認為,國民有立憲的迫切要求,就能實現立憲;國民如果沒有這個迫切要求,運用暴力也解決不了問題。他認為,革命必然引起列強的干涉,給列強以滅亡中國的機會。他不贊成當時中國實行共和制度,因為中國國民還沒有自治的能力,也就沒有共和國民的資格。共和政治是議院政治,議員要有批判政治的常識,國內要有完備的政黨,而中國都還不具備。中國這時產生的議員,不是頑固的老一輩,就是一知半解的新進青年,如果有政黨,也支援不了一年之久。如果實行共和的議院政治,只能引起國家的混亂。
所以,梁啟超的基本主張,就是和平的改革,透過開明專制,實行君主立憲。他在《開明專制論》中申論說:使用權力束縛人一部分的自由,叫做“制”。根據這個定義,我們研究如何運用這個權力,運用得好的、善良的叫做“開明制”,運用得不好的惡的,叫做“野蠻制”,以專斷的、不好的、惡的方式運用權力,叫做“野蠻專制”,以專斷的、好的、善良的方式運用權力,叫做“開明專制”。國家為什麼很重視這個“制”呢?因為對內可以調和競爭,不使社會分裂,對外可以展開競爭,維護國家的利益。二者是互相利用的。所以,我們可以統一起來說,國家立“制”的精神,運用權力是遵循上述的精神的,就是好的、善良的,運用權力是違反上述精神的,就是不好的、惡的。
梁啟超的政治活動雖然失敗,但他說的很多話,被後來的事實證明是對的。他錯在哪裡?他自己也說不清。此外,國內外主張改良、立憲的人士,為了國家利益,在教育、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改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都是為國家增進的寶貴財富。這些工作,革命派當時基本上是顧不上做的。
1.三顆政治明星(7)
1903年以後,國內有張謇,海外有梁啟超,發起了君主立憲運動。由於清政府在八國聯軍入侵之役後,頑固派被清除,清政府難以維持自己的統治,不得不宣告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舉辦新政,主張君主立憲有了合法性,在官方也有一批人贊成和支援。1905年12月,清廷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國考察政治。但這些人顢頇無知,到國外轉了一大圈,也考察不出什麼來。中國的政治很有戲劇性,梁啟超是清廷通緝的要犯,但只有他最懂立憲政治是怎麼回子事。於是,他們就秘密地請梁啟超來為他們起草考察報告。五大臣的考察報告竟然是通緝犯起草的,你說可笑不可笑?但這是事實。對於100年前,如此落後的政治狀況,我們還能希望出現奇蹟嗎?在這份報告中,主張實行兩院制、司法獨立、責任內閣制和地方自治制。報告認為目前民智未大開,憲法程度不能太高,要待以後修改。載澤等回國後也向慈禧建議以5年為期,改行立憲政體。端方等則提出了官制改革的建議,而這個建議也是出於梁啟超之手。
五大臣的考察報告上達清廷後,反應倒是很快,1906年9月1日,清廷釋出上諭,宣佈預備立憲,“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並且立即著手進行官制改革。袁世凱參與了官制改革方案的制訂,並且起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個方案撤銷了軍機處,按照責任內閣制的改革原則,設總理大臣一人,左右副大臣二人。這樣的方案,以袁世凱的政治勢力和成就,將來以副大臣身份掌握行政實權是順理成章的事,對於削弱皇族特權,改良政治也是有益的。慈禧對於權力是很敏感的,她同意實行立憲,並不真是想放棄皇權,她的意圖,既與民間的立憲派有距離,也同漢大臣們的意圖相反,她是要借立憲之名,來加強皇權。袁世凱是當時的第一號有實際權力和影響力的漢族大臣。這對已經年邁的慈禧,當然是一個心病。梁啟超的立憲意圖,是希望國家透過和平改革,向現代民主的方向發展;袁世凱的意圖,則是發展自己的權力,排除那些顢頇的皇族親貴的牽制,實行新政。結果,袁世凱遭到慈禧太后的怒斥,被迫回到天津,辭去所有的兼職。11月6日公佈的新官制,不僅軍機處不撤,各地督撫的兵權也受到削弱,袁世凱的政治勢力,受到的打擊更大,顢頇無能的滿族親貴的權力卻又擴大了。可是,他們能玩得轉這些權力嗎?
梁啟超在海外看到這樣倒行逆施的官制改革,非常失望,決心從推動政黨組織著手,推動立憲運動。但可惜他的政治策略是:今天我們黨和政府死戰,還是第二位的;與革命黨(指同盟會)死戰,才是第一位的。有革命黨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革命黨。但是,我如果不
《真假共和》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