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液頹擅罾�米勻渙α康姆⒚骷遙�洩��瞥緄拇廈魅碩嗍薔�詿κ狼疑釒痺堵遣⑺婊�Ρ淶木�髡摺�
從文字來看,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體現在理性思維上,而中國人的智慧多體現在感性思維上。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國人更注重把文字作為文采學識展示的門面。“表達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簡單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學識”卻是越曲折越繞彎越顯得精深。
人的智力特徵總帶有所屬社會的文化烙印,或者說,文化烙印會在智力形成過程中留下必然的痕跡。中國的考試歷來注重知識的複述、背誦、記憶,在這種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力和反饋速度的考試要求中,明確表達了中國傳統的智力概念:能夠在大腦中大量儲備書本知識,並在被提問時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視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聰明人。記憶力好更是聰明的一大標誌。在這種智力觀下的選拔型考試促成了中國學生的認知特點:依靠背誦記憶、反覆訓練的方法掌握知識,注重記憶的效率與策略,同時也表現出記憶力有餘,創造力不足。思維的特點一般是從流暢性、新穎性、靈活性、深刻性等方面來判斷。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往往是流暢性和敏捷性有餘,但新穎性、靈活性、深刻性不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2從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1)
超常教育的失敗案例從反面說明了,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無意從事學術研究也必將與科學事業的成功無緣。
超常教育的失敗
超常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而我國以往的超常教育表達了我們對成功要素的錯誤理解,即科學事業的成功取決於超常的智力或超常的學業能力。這種教育觀念對個人的影響是,過度重視自身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其他能力的發展。
超常教育在我國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從幼兒園和中小學的超常兒童實驗班到大學的少年班,已經形成了超常教育的完整體系,即幼兒園的超常教育為小學的超常班提供生源,小學的超常實驗班又是以中學的超常班為目標,而中學的超常班更是以考入大學名校和少年班為成功的標誌。論及大學少年班的成敗,如果按照超常少年班成立時的初衷,即以培養尖端科學人才為目的,那麼我國的超常教育是非常失敗的。因為這些當年的超常少年接受完超常教育之後多數人都遠離了科學事業,大多數人都放棄了原來的專業。
30年前,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希望國家能夠像培養文藝體育人才一樣從小培養理科人才,即對天資優異、富有創造潛質的學生進行特殊教育。由此,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成為全國高校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理科超常少年培養基地。
2008年3月17日中國科技大學召開新聞釋出會,向外界公佈少年班畢業生跟蹤調查結果,這是中科大首次對少年班進行系統完整的總結,並對外公開經驗: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自1978年3月9日開辦至今,已有30年曆史。30年來,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學生總計1220人,已畢業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佔91%。前16屆畢業生(1983~1998年)共590人,64%的人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獲得碩士學位。據不完全統計,他們中約20%的人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有93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多人成為國際頂尖科學家;有超過70%的少年班畢業生活躍在海內外經濟、IT、金融、製造等領域,其中在世界500強企業任職的約佔35%。
從科大提供的這份似乎是在炫耀的資訊中,還是能看出明顯的負面問題。這些以“天資優異、富有創造潛質”而作為理科方面學術精英培養的超常少年,最終只有20%的人選擇學術研究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已畢業的學生中只有﹪的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這樣的成果對於實施科學精英教育的大學少年班來說不僅不值得驕傲,還值得深刻反思:以理科學業超常為選拔條件、以培養學術精英為初衷的超常教育,最後怎麼會只有極少數人選擇科學事業,而絕大多數卻都遠離學術領域。
如何解釋這些當初因為有理科方面的天資且經過千挑萬選而精心選拔出來的神童,經過幾年超常教育之後卻都遠離最初的培養目標而去。顯而易見,超常教育的結果是使這些昔日神童對科學研究喪失了根本興趣。這些被國家花了較大成本精心培育的精英學生,多數人最後連科學的大門都沒興趣進去,更不要說成為大師級的科學家了。由此證明,我國的超常教
《反思:中國人成才的障礙》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