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醇�畔碌穆罰�患�創Α⒉恢�ゴΓ�頤強�賈匚碌蹦攴鶩映踝��種�斃�檔摹翱唷⒓�⒚稹⒌饋薄�
我是在幾乎碰到大塔的時候,才赫然發現它矗立眼前的,當時竟有一種當頭棒喝的感覺。霧氣還沒有散去,甚至連塔身精緻的雕刻都只能隱隱約約地看見。沒有關係,我掏出念珠,繞著大塔,邊走邊持念“噶瑪巴千諾!”我祈請諸佛:無論離開印度以後我會去到世界的哪個角落,請加持我不要忘記噶瑪巴!無論今生之後我要承擔怎麼樣的果報,請加持我不要忘記噶瑪巴!
不知道到底這樣走了多久,四周的霧氣漸漸散去,我彷彿見到了上師噶瑪巴就站在我的右手邊,和我並肩而行;我還聽見上師說:不要忘記利益一切如母有情,只要不忘記眾生,你就不會忘記噶瑪巴!
我知道,我已經啟程了。
(完)
導語
迴歸自己的路程迂迴而曲折,
那座叫做“本來”的聖城,一直在遠方。
那輛叫做“出離”的大巴,駛在最寂寞的路上。
那葉叫做“解脫”的舟楫,飄搖於長夜茫茫。
即便如此,
還是不能退轉。
五年修來一皈依(1)
寫在前面的話
動筆,還是不動筆,這是一個問題。
以前去印度,回來之後會積極主動地、心情澎湃地寫一些東西,遊記、散文、記錄。以至於到如今,人還在印度呢,就會有同去法會的人說:“等著回去看你的遊記哦!”我心想:“您不是也在呢嘛,怎麼還需要看我的遊記?”一回國,更是看到留言、收到簡訊、接到電話問:“今年的遊記呢?”我又心想:“噶舉祈願法會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同步的詳盡圖文報道,怎麼還需要看我的遊記?”
於是我自己得出一個結論:沒有人需要透過我的遊記去了解噶舉祈願大法會的殊勝,沒有人需要透過我的筆墨去了解噶瑪巴的威德。
但是,想起上師曾經在給予大眾皈依戒的時候,在講到“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時說:在這個時代,實修的聖賢僧很難遇到,所以法友、善知識很重要,“比如我的時間很少,連弟子的信都常常沒時間回,也很難有長時間的教導,所以我的弟子們應該常常聚會、聯絡、互相支援”。我生性疏懶、不善交際,平時其實很少跟噶舉的同修聚會、聯絡;如果說有什麼是可以“互相支援”的,我想大概就是坐在電腦前面,輸入一些旅行、朝聖的資訊了吧,如果能夠再多做一些,那就是坦白地記錄自己的成長(以及退轉)、慷慨地指出自己走過的路(包括歧路)、勇敢地把自己當成教材個案來分析(往往是反面教材)。
有的人,他們負責在大手印的路上留下正確的小腳印,也許我,可以負責在大手印的路上舉牌子,上書:“熊出沒注意”。如果還要繼續為印度之旅寫點什麼,這也許就是唯一的理由。
從無知出發
今年前去覲見上師,先是呈上供養,將別人託付的問題都向上師作了說明之後,才真正開始自己與上師的對話。
“上師,今年是我第五年來參加噶舉祈願法會了。”
上師點點頭。
“依照金剛乘的傳統,上師與弟子之間應該互相觀察六年。”
上師點點頭。
“這幾年以來,我一直在觀察您。”
上師有點意外。
“從您的慈悲、智慧、戒律,更正重要的是從我自己對您的信心等等各方面去觀察。雖然還沒有到六年,但是我覺得現在我已經可以確定,您是一位具德的上師,您可以做我的上師。”
上師點點頭。
“現在,請您也觀察我吧!”
上師笑:“需要這麼傳統?”
“是的,請您好好地觀察我!”
上師說:“好的,我會好好地想一想,然後告訴你答案。”
“需要再等六年嗎?”
“不需要”,上師停了一下說:“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跟一位同去的師兄說起自己對上師的請求,她大惑不解:“你不是第一年來就皈依了噶瑪巴,請他做你的上師了嗎?怎麼到現在才說要觀察?要觀察也晚了呀!”我的回答,也許讓那位師兄更無法理解:“萬一那時候我錯了呢?萬一錯了總不能硬著頭皮錯下去,所以觀察還是要補上。”
說到“那時候”,那應該是2004年的時候。一位七年沒有見面的老朋友,突然打來電
《一個行者的心靈旅程:當你途經我的盛放》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