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5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做了某個小官,後來覺得不得其志,於是決意不幹了,騎了一條青牛出函谷關,守關的將軍素知老子有奇道妙思之名,請老子留下文字以作紀念,於是才有了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是奇詭無比的,同時也是中華文化中作為個人代表對宇宙自然與人的最早對話者,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老子首先是一個智者,一位樸素原理的哲學家。這種哲學的樸素性,使老子對於宇宙的審視更接近於自然本身的元質。這一點上,儘管老子是一個獨處於公元前500多年前的思想者,然而他對於宇宙世界本質的觀察並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有何區別,說一句不恭維的話,那就是老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宇宙執行系統與有無相生原理的智者,這一智慧,遠已超越了我們今天所談論的國界和民族。在這一點上,老子即世界。

羅素在他所編寫的《西方哲學史》中,對於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阿納克西雷德有著一份油然的崇敬。因為阿納克西雷德預言了宇宙萬物均出於一種簡單的元質而不是泰勒斯所稱的“水”。這種“元質”,無限、無盡而且永恆,包圍著一切世界。阿納克西雷德是這樣來描述這種元質以及宇宙構成特徵的:“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湮滅之後將復歸於它。這是命運規定了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相互償補。”據羅素描述,這個阿納克西雷德在公元前546年時,已經64歲了。這幾乎與老子相仿。而老子作為一個獨立的觀察者和哲學家,對於世界的認知與解析,則採用了他自己的方式: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接下來,在《道德經》的第二十五章裡,老子進一步描述了這樣的一個宇宙與人的恢宏大結構模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一直以為,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也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以及將來,人類對於最大的宇宙自然的認知將有著高度的一致性。而老子對於這種萬類歸宗的一致性則作出了很生動的解釋。如果說羅素推崇了一位阿納克西雷德,而我則推崇出東方的老子,事實上,從包圍著一切世界的元質,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道”,完全可以得到同一性的論斷。在這個東西方人類共處的宇宙大自然之下,古希臘與中國,阿納克西雷德和老子,早已在理念認知上達成了高度的一致。與其說今天西方文化的源流中的重要一支是來自於古希臘文明的話,則不如說從一開始人類的文化就已經產生了同源性和共生性。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老子:先賢智者的自然感悟(2)

獲得這個結論的理由太簡單:我們都只有一個宇宙,而不是東方一個,西方另一個。

在10月下旬所接受的一次重慶坦克庫當代藝術中心的汪建偉“異質現場”影像藝術展上,我與這位首位參加世界藝術風向標的默爾本國際雙年展的中國先鋒藝術實驗家進行了一場頗有興味的對談溝通。汪建偉向我介紹了當代西方藝術的前沿思想,其中重要的一個實驗思想就是有關藝術的“去魅”,從而將藝術再度還原於人與生活的元質。而對於他自己的藝術探索與實踐,他強調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性以及不確定性的特點,相對於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體驗世界而言,所有單一維度的藝術表達方式正在面臨挑戰,從而促使他不斷思考並探索將不同領域的多元元素和手法集合到一個表現空間之中(平面已遠遠不夠表現以及視覺亦遠遠不足以體驗),這種探索的結果,產生了“異質的空間與現場體驗實現”。我則認為,這一表現的形式和內容,恰恰也表明出這種“混成的自然態”。這一藝術模擬出的自然態,可以使我們假借它而到達宇宙創生或是人類文化創生的大爆炸時刻。從汪建偉的創作實踐角度來看,人們對這種“混成的自然態”的異質現場,將會產生出各種不同的感應,其複雜、矛盾以及易變性和惘然,都是人類返回到自身生命原初時態的表現。事實上,他的藝術就是還原這樣的一種真實,將宇宙的映像投射在每一個受眾身上。

於是,我從藝術的感悟中,再一次追溯到了中國文化與思想產生時刻的紛繁。粒子們的劇烈碰撞和相互擾動,眩目的光芒,以及產生並湮滅所有的那一個至偉的能量。而這一點,在2500多年前,老子早已

《中國文化光復:華文漫史》 第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