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部分 (第1/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古時因守宮砂鬧出的醜劇、悲劇還有很多很多,悲劇中女主角的遭遇讓聞者感慨唏噓。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已經知道用守宮砂來檢驗女子是否潔身自好缺乏科學依據,但人們對貞操和見紅的觀念依舊很重視。提倡*行為的嚴謹和忠貞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在現實中對此事於男於女的標準卻明顯的不平等。有什麼方法來檢驗男子的“童貞”?男人的童貞無法檢驗,女子的童貞卻被嚴格地要求著。當下,看似人們對女子貞操似乎不那麼在乎了,但從“處女膜修補術”這種實用技術的興起不難看出,陳腐的觀念依舊擁有很大的市場。無論因什麼原因失貞的女子仍或多或少要受到世俗的非議。

那幾滴血真的就能代表人的純潔、忠貞,點下一顆守宮砂就真的能守住人們心中的處女貞嗎?其實,能最大限度詮釋忠貞的是愛情,是在胸膛裡怦怦跳動的那顆火熱的心。

寡婦門前是非多(1)

在傳統中國人的心中,夫唱婦隨的生活是最遂心、最幸福,也是所有女子應該過的生活。一個完整的女人的定義就是在外有丈夫支撐著一片天,家裡上有公婆可以奉養,下有兒女承歡膝下。但世事總不那麼盡如人意,有完整的必有不完整的,比如寡婦。

要說寡婦,自古在中國社會中絕對屬於比較悲慘的一群人。都說寡婦門前是非多,丈夫一死,活著的妻子大多面臨的是孤苦伶仃的寂寞。一直以來在傳統主流意識中,清心寡慾孑然一身才算是一個正經的寡婦。於是有人感嘆,當好寡婦的角色比演繹任何一人生角色都難。

在傳統中國,有一批正人君子是特別講究“清白”和“節操”的,這“清白”和“節操”用在女人特別是寡婦身上尤是登峰造極。不管她們怎麼謹小慎微,總不免會碰上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的麻煩。年輕守寡,謂之剋夫;中年喪偶,言其妨人;老年失伴,說你沒福。如果男人剛訂婚不久,便命喪黃泉,這未婚之女簡直就是大大的不祥之物,只能受人鄙視和斥責。以後她守寡幾十載,偶爾對男人笑一笑,或善意地給趕路者遞上一碗水,也會空穴來風,被一群長舌的男女議論來議論去,直至滿城風雨,搞得這個女子在人前抬不起頭為止。

也許你會說上面所說的寡婦遭遇都是發生在萬惡的舊社會,在現在也只能在電視裡才能看得到,畢竟現在社會對寡婦的看法已經有所改變。但在一些男權思想濃厚的人眼中,寡婦仍舊是不吉利的,她們的一舉一動依舊會招致非議。也正因為如此,寡婦再婚雖然得到了法律的保障,但世俗中還是有著為數不少的對喪偶女人的偏見和歧視。

寡婦的悲劇並沒有徹底落下帷幕。而寡婦悲劇命運的產生深究其歷史根源自然是離不開不平等的貞操觀念。

前面已經提過,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時期,男人是依附女人而生的,是女性地位最崇高的時期。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私有財產的增加,男女的職責與性別角色發生了變化,女性作為支撐社會主力軍的地位逐漸被男性所取代,女人逐漸成為男人的附庸。女人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除了生兒育女,服從丈夫便什麼也沒有了。

在*問題上,男女也是不平等的。當社會還沒有進入“夫為妻綱”的娶妻制前,男女在*上是自主支配的。即使從群婚發展到對偶婚,女性的*物件也和男性一樣多,當然就沒有寡婦問題。

寡婦問題是隨著男權主義的產生而出現的,男性對女性絕對佔有,女人成為男人的附屬品,必然導致女人為男人活著,妻子為丈夫活著,寡婦為社會活著的慘劇。男人在生前要支配女人,死後也要威懾女性的存在。

就常理而言,男女結合是人類繁衍的需要,成為夫妻組成家庭是人類安享天倫之樂的基本形式。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夫妻二人遲早有一天會有一個人先一個人而離去。這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事情之一,特別是年輕夫婦中有一人撒手人寰那就更加不幸了。可古往今來,常常是鰥夫可以再娶,而寡婦卻很難再嫁。她們的孤苦不但不被社會同情,反而備受他人歧視。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封建社會尤其是程朱理學對女人的毒害。

寡婦,從字面上看就是失去丈夫的女人,正如男人失去妻子成為鰥夫一樣。男婚女嫁才有秦晉之好,魚水之歡,中途分手不論是誰成為鰥夫或寡婦,都是人生中的大不幸。這種不幸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一樣的,可是隨著封建禮教的興起到嚴厲、由約束到禁錮,寡婦的行動越來越受到限制,特別是一種無形的壓抑,讓那些年輕寡婦心如枯井,面如槁木。自丈夫死的那天起,她們就被剝奪了享受*的權

《再婚書》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