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指點迷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吃過的人,無不津津樂道。華光樓聽起來氣派不小,其實不過是雙
連鋪面十多張桌子的一個麵館而已。他家抄手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面
和得軟硬適度,餛飩皮都是現擀現包,一邊擀,一邊用擀麵杖敲案板,
一方面提神,二方面招攬顧客。久而久之就敲出各式各樣花點來,那比
京劇《青石山》王半仙捉妖,打得鐺鐺通要耐聽多啦。他家皮子好,餡兒
就更講究,肥瘦肉三七比例,口蘑、金鉤都選上品剁鹹細泥,然後加作料
拌勻,吃到嘴裡飽澠糜漿,異常腴美,平日只知小籠包餃帶湯,抄手帶湯
的華光樓恐怕要算獨一份兒了。因為他家餛飩個兒特別大,一碗八隻,
普通飯量已經夠飽。重慶人喜歡說佔人便宜的俏皮話:“會仙橋的大抄
手——你吃不過八。…‘八…‘爸”同音,無形中就佔了便宜了。
無錫城裡大吊橋街,有一家專賣雞湯餛飩的名叫“過福來”,餛飩
小巧玲瓏,跟重慶會仙橋的大抄手,一大一小成強烈對比。雞湯裡放
上蒜瓣兒芹菜絲兒,味道特別甘鮮腴潤。無錫人平素不近蔥蒜,唯獨
雞湯餛飩用大蒜吊湯,實在令人說不出所以然來。吳稚老雖說是常州
人,其實他是在無錫生長的,他老人家每次回鄉總要到過福來吃一頓
雞湯餛飩。他說吃遍了大江南北,過福來的餛飩要算第一。名人一語
之褒,過福來的生意就蒙其實惠了,好啖朋友經過無錫,到過福來吃雞
湯餛飩,跟到蘇州吃石家鰓肺湯都變成不可少的觀光專案了。
臺灣光復初期,甭說吃餛飩,想吃福州式又甜又鹹的包子,還戛戛
乎其難呢。1958年,我在屏東夜市場發現一家小吃店專賣小籠湯包、
溫州大餛飩。說句良心話,他家湯包比當時臺北三六九要高明多了,
第一是面不粘牙,第二是湯多味永。溫州餛飩包的雙疊挽邊,一看就
知道店主夫妻二人,一定有一位是溫州人。餛飩的菜肉比例也恰到好
處。老闆原來學的手藝是做皮箱,外家是溫州錦記餛飩大王,小時候
在外婆家幫過兩年忙,賣溫州大餛飩,所以他雖然是真茹人,可是溫州
餛飩做得非常道地。可惜後來生意做開了,女兒都去讀書,找不到得
力幫手,只好又回老本行做箱子去了。屏系北平路有一處家庭餛飩
店,先生掌勺太太包餛飩。他家餛飩最大優點是肉剔得乾淨,絕無筋
絡脆骨,味道跟北平餛飩挑子賣的極為相似。因為物美價廉,華燈初
上,座位都是坐得滿滿的。臺北賣餛飩的到處都是,可是想找一兩家
夠水準的,還沒有發現呢!現在大小飯館在報紙上所登廣告,說的都
是天花亂墜,結果一嘗大都似是而非。這班小朋友趾高氣揚,又多恥
於下問,菜猶如此,遑論麵點一類小吃啦!
北平的燒餅油條
去年在美國遇見幾位去國多年的老友,看見他們天天吃三明治、
熱狗、漢堡,有一位朋友說:“又到了塞餐的時候了。”看他們萬般無奈、
食之無味那種神情,真是替他們心酸。我問他們想吃點什麼中國味的
東西,他們一致說:“只要是中國式的餐飲,無論南北口味,在海外住久
了覺得樣樣都好吃,尤其每天吃早點,就想起燒餅油條豆腐漿來了。”
當年劉大中第一次回國,下飛機的當天,就跑到永和去吃燒餅油條喝
豆漿。大概去國日久,人人都有點饞燒餅油條,外帶著有點思鄉的
情形。
燒餅油條在臺灣,無論哪個縣市,大街小巷磕頭碰腦都是這種早
點攤子,可是要找一個合乎標準的攤子,那簡直是鳳毛麟角百不得一。
也不知道是哪位先生出點子,夾油條的燒餅一律是長方形,有的起酥,
一碰就碎,要不就是兩張薄皮撕都撕不開,也沒法夾油條。臺灣炸油
條,大概都跟江蘇徐州府學的,尺寸倒是不小,幾乎有一尺直直的長
條,姑不論油條炸得酥不酥、脆不脆,雖然說燒餅夾油條,可是燒餅跟
油條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如七尺壯漢蓋著小孩被單
《說東道西》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