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部分 (第1/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一個阿里地區雖然有七個縣,但是傳統的屬於古格王國的這個地域,就是在靠西部所謂的西四縣,而東三縣應該屬於羌塘高原,它屬於藏北這邊的,地貌跟這邊差別又比較大。所以在這邊,特別是古格王國中心地帶象泉河谷,它是一個半農半牧的這麼一個經濟。它在象泉河兩岸和象泉河的一些支流,都形成面積大小不等的一些綠洲。就跟戈壁灘上的綠洲一樣,有水就形成綠洲,綠洲是網狀的,河流像樹枝一樣,一支一支流進來的,所以這些因素都導致了當時古格附近還是有傳統的灌溉農業的,並且古格人也很早就掌握了灌溉農業這種技術。

甚至,到現在為止,札達縣和普蘭縣仍然被認為是阿里地區的糧倉,能種一些青稞、豌豆,包括油菜都能夠種。從這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來講,養活這麼一個區域裡一定數量的人口是沒有問題的。

從專家的分析來看,當時阿里地區的自然資源,供養一個幾千人或者上萬人口的王國還是可以的。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這裡畢竟是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生態環境異常脆弱,一旦有某種大的社會動盪,勢必給環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並且這種毀滅是不可修復的。那麼古格的消亡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張建林:實際上,古格的這種廢棄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更確切點兒說,是當時古格王國統治集團之間的這種矛盾激化,還有宗教和宗教之間的這種衝突,導致古格王國最後的滅亡。

也就是說,古格王朝的滅亡完全是政治格局的變動,直接原因也就是軍事上的原因,說白了就是戰爭。

我們考察的時候,要對所有的洞進行編號、繪圖、記錄、描述。其中有一個洞,它是在懸崖邊上,因為塌了以後只剩洞口的上面一點,勉強能鑽進去一個人,那次調查是我先進去的,從這洞進去以後,那天沒帶手電,但我是抽菸的人,打火機老帶著,在裡邊開啟一看,靠著牆放了一堆藤盾牌,這堆藤盾牌就是古格發生戰爭的最好證據。

任何王朝的歷史都伴隨著戰火硝煙,古格也不例外。從這些做工精細的盾牌中,不僅能夠判斷出古格具備了相當的軍事力量,並且從手工製作的角度看,古人盾牌的精美程度令現代人驚奇。看來來自敵國軍事的威脅,並不是一朝一夕的,古格人似乎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戒備。

張建林:還有一個武器庫,裡面放的全部是箭桿,上萬支箭桿。有些箭桿是已經加工好的,有些是半成品,截成不同的長度,然後前面把它削尖了,準備安插箭頭,安插鏃。再就是有一間房子,就是在王宮區有一個房屋基址,我們清理時在那裡出了很多鐵箭頭,各種不同形式的鐵箭頭,出了300多個箭頭。

陽光下的消失(2)

這些武器應該都是古格人自己做的,是他們自己軍隊的裝備。當然,還不僅僅是這些東西,當時還發現很多殘破的甲衣和頭盔。

但是,在古格發現了大量武器遺蹟,並不能直接說明古格王朝的滅亡是因為戰爭。因為從遺留下的武器數量看,首先是古格王朝當時的軍事力量並不薄弱,而且戰爭結束時,古格人並沒有彈盡糧絕。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場戰爭?

張建林:在整個關於古格王國曆史的資料中,能查到的文獻裡面,它滅亡的這段時間的歷史,應該是比較清晰的。它這段時間的歷史記載,不是在漢文的史書裡面,也不是在藏文的史書裡面,而是大量的保留在西方傳教士的這些往來的信件和報告裡面。

在研究的時候,我們考古工作者的許多文字資料是來自傳教士的記載。傳教士是在1624年最早進入古格的,據傳教士自己講,當時在這個果阿教區,就在當時印度天主教傳播的勢力範圍裡邊。有這麼一個傳說,說在喜馬拉雅山以北,有上帝傳播福音的遺蹟,他們要去尋找這樣的遺蹟。

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既然是從遙遠的歐洲被派駐到東方的印度來進行傳教,他總想把他傳教的範圍逐漸地擴大。他們在沒有來到古格以前,對古格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到了古格以後,他們感到非常吃驚,在一片荒漠之中,怎麼就拔地而起這麼一個城堡了呢?而且,據他們記載,當時城堡裡邊還有好幾百人,有五六百人在那兒住著。所以寺院裡邊這個誦經的聲音,伴著從各個窯洞裡邊和房屋裡邊飄出來的炊煙,整個就像是一個海市蜃樓一樣。他們當時也感到非常吃驚。

張建林的這些描述,都是來自當年傳教士的記載。可見那時,古格王朝正興旺發達,古格人對佛教的尊崇也達到了頂峰。佛教是古格從君王到百姓有著700年根基的信仰,那麼天主教的信

《CCTV欄目歷程 :亡者歸來》 第1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