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拗�藁甑娜瞬攀嵌緣摹�

“萬物紛紜,都不離生死的變化,最後還是復歸本根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才能終身不離本根,若是知道的話,便又離開本根了。不必問‘它’的名稱是什麼,也不必追究‘它’的實情,萬物本來就是自然生長的。”

聽完這番話,雲將興奮地說道:“你不但告訴我德的力量,又昭示我沉默不言的道理,我尋求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今天總算得到了。”於是深深叩頭,拜辭而去。(《莊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四、天地開始與回返大道(大順)

天地開始,有段時間是什麼都不存在的,然後一些沒有名字的東西漸漸出現。因而產生了“一”,但是沒有形體。萬物由此而生的稱作“德”。這些東西雖然沒有形體,卻有陰陽之分,陰陽流通,稱為“命”。陰陽動則物生,物之理一生成,就稱作“形”。形體保護精神,使他們各有行動的自然法則便是“性”。

修養萬物的本性回覆到道德的範圍,再將道德修養到極致,就和天地剛開始的時候一樣了;和泰初相同就進入虛空的境界,那虛空的境界便是至大無涯的大道。……萬物混合而無形,又無知無覺,就叫做“玄德”,和“大順”的意思完全一致。(《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第十七章 太上(1)

太上,不知有之 (13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語譯]

最上等的國君治理天下,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國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國君,以德教化民,以仁義治民,施恩於民,人民更親近他,稱頌他;再次一等的國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懼他;最末一等的國君,以權術愚弄人民,以詭詐欺騙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輕侮他。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種國君本身誠信不足,人民當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國君是悠閒無為的,他不輕易發號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各安其生,得到最大的益處。等到事情辦好,大功告成,人民卻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都說:“我們原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慨嘆大道剖析以後的不良現象,特別談到天下所以大亂的原因,是由於教化的結果。這個思想給莊子製造了反對聖人之教的機會,尤其針對孔子“仁義禮樂”這方面,他毫不放鬆任何可以諷刺的良機。

這個思想的基本觀點是:在人的本性尚未腐敗時,他可以依道而行,且完全服從自己的本能。這時的善是無意識的善,一旦聖人的善惡,智慧之教和政府的獎懲法則蔚成時,大道就開始廢墜。以至於使人的本性由真善而偽善,由偽善而天下亂。

一、堯的老師

齧缺碰到許由(齧缺的弟子,堯的老師),問他說:“你要到什麼地方去?”

許由答道:“我要逃避堯。”

齧缺好奇地問:“為什麼?”

許由回答說:“堯一天到晚行仁行義,看來沒有多久他就要被天下所恥笑了,不但如此,後世的人大概也要互相殘殺了呢!其實,百姓是很容易召集的,你只要愛他,他就親近你;有利給他就歸順你;稱讚他就努力得不得了,要是強迫他做他不願做的事,可就要離散了。

“能夠忘記仁義的人少,以仁義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義,虛偽也就隨之而起。這種行為不但不誠實,反而供給貪求的人作為偽善的工具。一個人治理天下想整齊劃一的話,首先受到傷害的就是百姓。堯只知道賢人有利天下,卻不知道賢人有害天下啊!”(《莊子》雜篇第二十四章《徐無鬼》)

因為有了教化才產生大道頹廢的理論,所以人們對堯的批評比他的繼承人舜要好,對舜批評又比禹要好。因此在莊子的作品中,堯被敘述為道廢的開端(另有一說:在堯之前道就開始衰頹了)。

二、堯的天下

堯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以後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給禹,而伯成子高便辭去了諸侯之職,回鄉耕種。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著田裡的事。於是禹身居下手,站著問他說:“從前堯治理天下,你貴為諸侯,後來堯讓天下給舜,舜又讓天下給我,而你卻辭去諸侯回鄉耕種。請問,這是什麼原因?”

子高回答說:“從前堯治理天下的時候,沒有獎賞,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罰,百姓自然避惡。現在你大行獎賞和刑罰,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來愈失本性。這是道德衰廢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