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ㄑ�觥⑾��@停淮俳�秤�淖饔謾�
前來武夷山視察的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領導人品嚐此酒後曾說:“武夷留香;餘味滿口;不愧是武夷一絕。”十月白米酒是武夷山民間“土宴”中常用之酒;由於釀於農歷十月十日;故稱“十月白”。它營養價值高;能活血舒筋。
素菜名品豐月沉江(圖)
此菜為南普陀寺的素菜名品。說起其名,還是我國文化界名人郭沫若先生所定。1962年11月24日,郭先生僧夫人於立群來南普陀寺。中午,寺院以素菜招待郭老一行。他品嚐後十分高興,當他品嚐“當歸麵筋”這道菜時,見圓形湯碗中半浮半沉,半是麵筋,半是香菇,如半輪月影沉於江底,便為其改名“半月沉江”。接著,又為寺中的選單進行文字潤色,還賦詩一首日:“我自舟山來,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人眼窩。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自此以後,此菜也身價倍增。
閩南名吃蠔仔煎(圖)
此菜又稱“蠔煎”,為閩南名小吃。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是盛產鮮蠔的時節,這期間在廈門等地的大街小巷的飯店、攤點上均有蠔仔煎供應。關於此食的來歷,在民間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善良的土地公公希望世上人人富有,都能過上好日子。但土地婆不同意,她說若是人人都富有,自己的女兒出嫁時誰給抬轎子。為此,她“要讓富的富頂天,窮的無寸地”。天下的窮人多,都恨透了土地婆,聽說土地婆最不喜歡吃蠔肉,於是人們便在她誕辰這天專做“蠔子兜”(即蠔仔煎的前身)供她,以示報復。於是,閩南人便漸漸有了吃蠔仔煎的風俗習慣。
福州名吃扁肉燕(圖)
傳說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中富有,閒來無事,便想著吃喝玩樂。一天,他讓廚師給他做些沒吃過的好東西,廚師琢磨半天,想出一種:他將豬瘦肉捶打成肉泥,再摻入適量的澱粉,擀成薄片,切為小方片,包上調好的肉餡,煮熟後又配以高湯。御史一吃,鮮香嫩爽,連聲叫好。忙問廚師是何吃食,廚師還沒給它起名呢,見其形扁如燕,便隨口答曰“扁肉燕”。開始,扁肉燕由御史家傳入當地的大戶人家,以後逐漸傳到福州,併成了福州的名小吃。當地有“太平扁肉燕,老少都喜歡”之說。其食法也有多種,可包餡煮食,可切絲配菜煮食,可配雞蛋煮,可配肉丸煮等等。
四川:川菜香飄天府國(圖)
川菜源於四川、重慶地區,是中國最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國內外均有很大的影響。四川、重慶位於我國西南,境內江河縱橫,沃野千里,物產豐富,素稱“天府之國”,為川菜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閉塞的交通,長期的自然經濟狀態,加之溼熱的氣候,使川菜形成了非常鮮明的獨特風格。
川菜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封建社會之初,川菜即已處於啟蒙時代。經兩漢、三國、兩晉之後,川菜已具雛形;大唐盛世,兩宋文明的培育,已使川菜的烹飪技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錦官城東多水樓,蜀姬酒濃消各愁。群來忘卻家山道,勸君莫作錦城遊。”足以說明當時成都飲食業的發達。明末清初,辣椒的傳入,又為川菜風格增添了最濃重的一筆;到清代中後期,川菜已以其鮮明的特色播香於海內外。
麻辣添香重慶火鍋(圖)
火鍋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方式,起源於民間,歷史悠久。今日火鍋的容器、製法和調味等,雖然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演變,但一個共同點未變,即用火燒鍋,以水(湯)導熱,煮(涮)食物。這種烹調方法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它也許就是火鍋的雛形吧。《韓詩外傳》中記載,古代祭祀或慶典,要“擊鐘列鼎”而食,即眾人圍在鼎四周,將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這就是火鍋的萌芽。《中國陶瓷史》中介紹的“樵鬥”,是放在火盆之中,以炭火溫食,可能是暖鍋的原型,東漢的墓葬中已有出土。北齊的《魏書》中載,“鑄銅為器,大口寬腹,名曰銅爨,既薄且輕,易於熟食”,可能是當時火鍋一類的炊具。三國時期出現了一種類似火鍋的“五熟釜”,鍋中分五格,可調五種味道,很像現在的“多味火鍋”。1984年,內蒙古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墓葬壁畫,畫中繪三個契丹人席地而坐,圍著一個火鍋,有一人在涮羊肉,畫上有桌,桌上放著兩個盤子,還有酒杯、酒瓶、羊肉塊等,描繪的是我國遼代人涮羊肉火鍋的情景。
真正有記載的是宋代火鍋。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鍋之
《美食中國》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