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以十分尖銳的方式提出了,負責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上面談到的《中國青年報》的那篇文章最後以這幾句話結束的:“千百萬知識青年在看著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在看著我們。我們應當以出色的成績來回答他們的期望”' 《中國青年報》1978年11月23日第一版。'。
1978年底至1979年初出現了一場大規模的抵制運動以及眾多的訴求活動,這大概證明會議的結果是沒有滿足知青的希望。實際上,早在這次會議之前,知青就已經利用政治氣氛的轉變及當局的猶豫不決大舉返城。與1977年相比,1978年“困退”及“病退”回城的增加了兩倍' 見國家統計局社會統計司,前引,頁111。'。同年春天,公安部發出的一個通知更方便了戶口轉換。天津政府在簡化行政手續上走得更遠,所以從1978年上半年開始回城知青激增。這種形勢的演變除了用標準放鬆來解釋之外,還應看到行賄受賄現象的普遍化,其中以行賄收買醫生為最。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郊的一個區;182名天津知青經過體檢,結果178名有病,得到准許返城。天津的例子當然鼓動起其它城市的青年,像上海知青,去爭取得到同樣的待遇。那個時期,國營農場的知青像其他的一樣,可以申請辦理這類返城手續。有些地方,像內蒙,當地政府本來就很想甩掉知青這一包袱,所以執行政策時特別寬鬆。這頭一股返城風也影響了已經在當地獲得固定工資工作的知青,他們紛紛提出退職,要求恢復知青身份,從而可以申請“病退”或“困退”返回自己的城市。而已婚知青則感到自己是讓人騙了,在1978年春也出來請願要求返城資格。在遼寧省鬧事鬧得特別兇,因為當年這個極左省份曾經從意識形態的動機出發,竭力煽惑知青在農村結婚' 見本書,頁134…136。全國共有85萬名已婚知青,10萬名以上在遼寧;見劉小萌,前引,頁728。'。進行抗議的知青在省內還成立了“已婚知青聯絡處”。
當局在掌握批准“病退”及“困退”的標準上表現寬鬆,除此之外,還招募了30萬名知青入伍,顯示了他們的仁慈,因為1977年才招了5萬5千名' 見國家統計局統計司,前引,頁111。'。批准大量知青返城結果就得重新檢討子女頂替退休父母工作的政策。在1966年以前和1974年之後,只有當退休會給有關家庭造成“特困”的情況下,以子女頂替才有可能;新的退休辦法' 這是一份國務院在1978年6月2日釋出的檔案,名為“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見《當代中國的勞動力管理》,頁442。'在1978年夏開始實施,1979年1月普遍實行,子女頂替就成了流行的回城途徑' 根據中央的決定,在4種特殊的行業裡(礦山井下、地質勘探、森林採伐和鹽業),這種做法從1973年起就普遍了;見《勞動人事年鑑,1949。10……1987》,頁198。'。唯一的要求是頂替者必須在16至30歲之間,而且沒有一份在國營企業的固定工作。大部分知青都符合這兩個條件,他們的還未退休的父母都非常願意把子女之一調離農村,給他(她)一個鐵飯碗' 這個俗語是指有絕對保障的受薪工作職位。'。這就是1978年回城應招的知青幾乎增加了一倍的原因。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乎立即退休的條件,而且很多都有一個以上的孩子要安排' 這項措施令兄弟姐妹之間爭風吃醋,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矛盾;見《婚姻案件100例》,頁60。'。另外,新的辦法是“暫行”的,於是流言四起,傳聞該辦法在全國鋪開後就會廢止' 見《解放日報》1979年3月1日第一版。關於頂替問題,主要見D。 Davis…Friedmann; Long Lives…Chinese Elderly and the munist Revolution; 頁27以及 M。 Bonnin; ?Urban Employment in Post…Maoist China?; Transforming China s Economy; vol。1; 頁201…202。'。頂替政策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根本不能緩和650萬到1978年底還滯留在農村的知青的焦躁情緒。
不可忽視知青中的另一部分,他們的前途也是個尖銳的問題,會議結果令他們大失所望。抗議者大軍的主要部分可分三大類:國營農場的知青,與農民結了婚的知青' 已婚知青(特別是女知青)的另一方若在城裡已經有一份領取工資的工作,那麼他(或她)的工作單位通常會招聘仍在農村的那一方
《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 第2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