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4部分 (第1/4頁)

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道的多就是聰明嗎?(1)

據說世界上最難的面試是諮詢公司麥肯錫的面試。理由是,麥肯錫是一家專門幫精英們出主意的公司。因此,他們必須要找到絕頂聰明的人來為已經很聰明的老闆們想出更好的點子,所以,他們的面試題目都特別的難。 我要宣告,這段話不是麥肯錫公司給了我紅包讓我寫在這兒的,也不是我自己因為透過了麥肯錫的面試才這麼說的。其實我也懷疑過這個傳說是不是起源於麥肯錫的公關部門。但無論如何,道聽途說歸道聽途說,當我在面試時和那些麥肯錫的資深諮詢師“過招”的時候,還是多少有些相信了這句話的相對真實性。 讓我印象深刻的幾位諮詢員都是從國外頂尖高校回來的PhD(博士),有學物理的、學生物的、學數學的,就是沒有學經濟的。幾個人上來的風格都是廢話不說,直入正題,經常抓住你回答裡的漏洞,短短几個字的問題就能問得你手忙腳亂。進入麥肯錫面試的最後一輪的學生也是什麼專業的都有,像我這種學法律的在學經濟、管理專業為主的學生中當然是少數派了,更異類的還有學電子的、學政治的、學地理的,甚至還有學建築的。環顧著這一屋子的學什麼都有的有為青年們,我突然覺得有些困惑——他們中誰比誰不聰明呢?或者,究竟麥肯錫要找的聰明人是什麼樣的呢?他們的專業知識如此不同,你怎麼能夠把蘋果和鴨梨放在一起比較? 更奇怪的是,有臉有面的大公司來到校園公開招聘的時候,打出來的招牌就是專業不限、學歷不限,從學中文的一直到學數學的,從學藝術的一直到學核物理的——當然不是來者不拒,只要你有本事,過了他們的層層面試,就“英雄不問出處”。 這是真的嗎?我有許多非經管類專業的朋友都心存疑慮。在我面試摩根斯坦利最後一輪的時候,我發現只有我一個人是非金融、經濟、會計專業的。在面試間隙,我聽到兩名光華管理學院的學生在一起討論什麼“期權定價模型”。我底氣不足地告訴他們,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他們也同樣不可置信地看著我,對我居然熬到了最後一輪表示了極大的驚訝。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面試官葫蘆裡面裝的到底是什麼藥?或者,你這個葫蘆裡面必須得有什麼藥才能被選上?還是讓我慢慢揭開謎底吧。 單單一個“聰明”,在英語中有許多詞語可以表達:clever, smart, acute, bright, knowledgeable, intelligent, ingenious, wise, apt …我選出3個面試官最看重的,一一闡之:knowledgeable, smart, intelligent,可以和它們對應的3箇中文詞彙似乎是:知識結構、常識和邏輯。&nbsp&nbsp&nbsp&nbsp

知道的多就是聰明嗎?(2)

Knowledgeable 和知識結構 Knowledgeable說的是一個人要對自己的專業知識有紮實的掌握。所謂“術業有專攻”,無論你學的是什麼,都應該對自己在學習上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負責。因此,一份紮實的專業課成績總是一份能夠證明你善於學習並且有能力學好的證明。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方面許多公司並不在乎你是學什麼專業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仍然會在乎你的GPA(綜合學分成績)有多高,是不是曾經拿到過獎學金。與其說他們在乎你的專業知識掌握的程度,不如說他們在乎你的學習能力是否有鮮明的證據得到支援。因此,對於校園裡有些所謂的“進了北大後,用人單位不會在意你大學的成績,因為他們能夠理解你不想再為成績讀書”的說法,應該謹慎看待,特別是當你的就業興趣是在一些競爭性很強的職位上時。 因此,當你在面試的時候,你必須小心對你的專業知識負責,不要以為你的面試官對你生僻的專業知識會一無所知,也許他們會恰恰至少安排一個有相關背景的面試官來考查一下你這方面的知識——特別是你的專業知識還是有可能在以後的工作中間接地被用到的情況下。除了你的專業知識之外,如果你能夠證明或者展示自己對專業知識之外的知識,特別是對你申請的職位主要會運用的知識有所瞭解的時候,你會立刻建立起一個比別的應聘者強大得多的優勢——一個綜合的知識結構。 一個綜合的知識結構往往意味著更加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更豐富的知識面,因此,雙學位往往格外得到面試官的青睞。回想起當年高考的時候我選擇法律專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聽說在北大如果你專業是法律的話,還可以選修經濟學的雙學位,反之則不行。不行的理由據說

《30分鐘決定你的職業》 第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