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古秘辛 (第1/2頁)
媚眉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端坐在樹下彈琴的隱士,一手撫著琴絃,一手扶著筆直的劍,眼睛似乎是在注視著在雲中飛掠的白鳥,一派逍遙。
這是墨家的信。
端木賜拆開信封,抽出裡面的信紙,式樣很古老,不像是現代的工藝,上面寫著墨色的字。
“墨家後裔禽滑釐再拜足下言:夫天生炎黃,遂有中夏。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始別華夏夷狄。乃至伏羲氏,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因之以八卦,成之以文字,禮儀生焉,文脈傳焉,先民遂有別於群禽群獸,立而為人。傳乎堯舜,遂成禹政。茫茫禹跡,劃為九州,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禹王天生神聖,治大水而鑿山,萬流歸海,民至今而受其賜。先祖子墨子承襲禹德,立言一家,異乎儒而別乎法,兼相愛,交相利,赴火蹈刃,以自苦為極,君固知之。墨家傳立千年,惠民甚多,雖不為外人道,然足下亦我同道,豈有不知之理?端木氏避世久矣,甲申國變以來,聲漸稀於世,原以為盡戧於韃子鐵蹄之下,吾輩甚哀,先祖嘗親往揚州、嘉定、江陰等地為君等祭,誦屈子《國殤》。”
“然近者忽聞端木氏之音訊,突兀之中,此樂何極?唯奉薄酒一樽,聊訴千年之誼。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謹再拜。”
端木賜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了信,讀完了也不放下,緊緊地攥在手裡。
這麼多年了,他們……原來還在。
這封信不長,但內容很豐富,其主要分作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先讚頌一下華夏上古的聖王們,說如果沒有他們哪有我們的今天啊之類的。這也是古代學術流派們的一貫作風了,不管說什麼做什麼,一律先扯一張大虎皮之後再說再做。
第二個部分就是自報家門了。墨家,上古時代極其顯赫的一個學術流派,至今仍聞其大名。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主張學習大禹的刻苦和自我磨礪。所以心中對大禹的稱頌尤其多。
第三個部分就是拉關係了,說大家友誼天長地久總共有上千年兩千年什麼的,大家以為你們消失了之後,我家祖宗還特意去了那幾個戰場為你們祭祀招魂,可謂是情深意重。然後最後就說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就找個地方喝一杯吧。也算是久別重逢了、
信中具名的人是禽滑釐,禽滑釐是先秦時期墨家創始人墨子的得意弟子,在墨家的地位幾乎可以和夫子門下的“子貢”想媲美。只是此“禽滑釐”非彼“禽滑釐”,據端木賜所知,墨家每一代的傑出弟子都會有一個繼承“禽滑釐”的名字,除此之外,還有“耕柱子”、“公尚過”、“高石子”、“管黔滶”等等。
有過正常中學及以上文憑且上歷史課沒睡覺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墨家作為一個學術門派在春秋戰國的時代,是一門極其顯赫的學問,當時的天下學者“非儒即墨”。意思是天下九州之內計程車人,不是學儒家的,就是學墨家的,總歸跳不出這兩家的手掌心。而能和儒家並肩並且腳踩其餘諸家,墨家學派的流傳之廣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孟子就曾經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由此可見當時墨家學說的昌盛。
至可惜盛景不長,及至秦始皇兵出六國,一統天下。在咸陽頒佈了焚書法令,號曰“挾書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段法令的意思就是除秦國史官所記錄的史冊之外,其餘諸侯國的史書一律焚燬,於是晉國史書《乘》、楚國史書《檮杌》不傳。天下人只要不是博士官的,敢藏書的一律治罪。於是百家之說悉數斷絕,就連儒家的《樂》也從此失傳,《尚書》也爭議極多。
端木賜一直認為,“挾書律”對中華文明之戕害,僅亞於五胡亂華和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秦始皇所有的過錯累加到一起,也比不上這一件事的罪孽深重!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文化終究是很有生命力的,尤其是華夏文明。秦帝國雖然逼迫甚急,欲摧毀百家,不過終究還是沒能辦到。秦帝國的滅亡,除了咸陽那幫人自己拼命作死之外,也少不了這些諸子百家們的極力推動。
秦帝國的官方主流學派是法家,可法家並不是唯一,除此之外還有儒家、墨家、兵家等等,很多,這些“在野黨”們一手接著一手把秦帝國推向了深淵。
大澤鄉的一場秋雨,阻
《長生兩千年》 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古秘辛(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