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新一天 (第1/3頁)
衣山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政治的一道分水嶺,可以說直接影響了後來的政治官場政治生態,很多官場的遊戲規則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徹底改寫。
不是研究歷史的人,一提起土木堡之變,也就大概知道明英宗因為受到太監王振的挾持,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吃了個大敗仗,全軍覆滅不說,連自己也做了瓦剌太師也先的俘虜。
在然後究竟如何了,也沒多少人知道。只是奇怪,打仗的事情,你明英宗吩咐下去,讓一個有經驗的大將掛帥就是了。
你好好的地在京城裡待著做他的皇帝不好嗎,非要親自帶兵?打仗是要死人,又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贏了固然皆大歡喜。可若是輸了,皇帝威嚴何存。這下好了,連自己都被敵人給捉了。
這事很多不瞭解明史記的人或許一頭霧水,但只要仔細一分析,卻也能瞭解個大概。
作為軍事是政治的延伸,這次土木堡大戰涉及到明朝中期以來君權受限的政治背景。
明英宗九歲登基,因為年紀實在太小,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內閣三楊主政。三楊就是楊士奇、楊榮、楊溥。中國古代歷來就有士大夫和君王同治天下的傳統,英宗皇帝少年登基,君權不障,被官員限制得厲害。即便太皇太后和三楊去世,君權也受到了百官極大的制約。
沒辦法,他只能扶持內時宦官,和官僚集團對抗。可惜朝廷的官員勢力實在太強,英宗皇帝能力有限,於是將想透過一場戰爭樹立威信。之所以說土木堡之戰他是被太監王振挾持,不過是後人為尊者諱,給他留面子而已。反正王太監已經被人一錘拿下,死無對證。
吃了如此敗仗,加上掌管軍隊的勳貴團滅。英宗皇帝和文官集團的鬥爭徹底落於下風,以至在以後,文官權力大張,甚至敢指著皇帝鼻子罵娘。
偏生皇帝還不好說什麼,只能唾面自乾。到後來,甚至有皇帝在深宮裡一呆幾十年,就是不上朝,當了甩手掌櫃,這已經是消極對抗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明英宗這次莽撞決策所至。
此刻距離皇帝被俘已經過去了快一個月,但土木堡之戰還在繼續。為了防止明英宗被也線那來要挾大明朝,在兵部侍郎於歉的主持下,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郕王再三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尊英宗為太上皇。
皇帝繼位之後,任命于謙為兵部尚書,防守京城。
就在上個月,也先挾持太上皇攻破紫荊關,距離北京城只有一步之遙。于謙帶領各地趕赴京城的勤王兵馬,列陣九門之外,與也先瓦剌軍大戰。
雙方你來我往,大小凡數十戰。見明軍上下一心,兼之北京城牆高厚,急切難下。而自己的兵馬又孤懸京畿,眼見著就要被四面包圍,也先也是沒有法子,只能帶著太上皇朱祁鎮向西撤退,最後,一口氣越過萬全衛的長城,回了蒙古草原。
北京之戰以明朝的勝利而結束,此戰之後,兩國再沒有大規模的戰役發生,接下來就是無休無止的,關於太上皇朱祁鎮的談判。無論怎麼說,晉北和京畿地區的軍事威脅算是解除了,也讓新登基的皇帝朱祁鈺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接下來,太上皇的生死且不說,對於新生的朱祁鈺政權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剪除王振黨羽,消除太上皇在朝廷的影響力。那麼,中央和地方的人事大變動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北方的戰火或許還影響不到地處關中平原東北角的韓城,韓城人也不太關心這場戰役。畢竟,北京和宣府、大同實在太遠了。但你不關心政治,政治要關心你。
至少,高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關心了一小下。
首先,韓城的前知縣因為是太上皇一朝的老人的門生,被調去了福建。他一被調走,韓城立即變成了政治真空,趁新知縣沒到,主薄黃威補韓隗為帛班班頭。為了讓高文七舅李進寶不從中搗亂,他又點頭將高文補進了快步做了個捕快,算是轉正了。
試想,如果不是因為韓城知縣突然被調走,衙門裡群龍無首,這事估計還沒有那麼容易。
也不知道是高文的運氣還是韓隗那廝踩了****,二人的當差的各項手續剛辦妥,新的知縣就到任了。若再晚上一日,這事說不準就黃了。
到天明的時候,雪落了下來,冷得緊。走了半天路,到了衙門口,腳下還沒走熱。
高文今日穿著乾淨的青色箭袖衫,頭上帶著插著鳥毛的平頂帽,一邊走,一邊想著這件影響這未來將
《相爺》 第27章 新一天(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