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骸�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毫無疑問,一個人的早期(青少年時代)的經歷對日後的人格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從周恩來的出身及家庭文化對他的影響不難看出他人格形成的痕跡。後來他參加了革命,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從而使他那在傳統文化氛圍中形成的人格融入共產黨人的品格修養之中,變得更加光彩奪目。周恩來逝世後,日本一位叫林慧兒的學者撰文,這樣評價周恩來的品格形成:“可以說,生在江蘇省淮安,長在東北瀋陽和河北天津,這也許給周總理幸運地提供了北方人有南方人的性格,南方人有北方人性格這樣一種兼而有之的堅韌與靈活的機會,而且有過日本和法國留學的經歷……更加關係到周總理的成長。再加上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動盪時期以及在成立之後必須著手從事建立國家機構和充實核心部門的工作,結果這些都使周總理的品格更為爐火純青了。”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就不是個好士兵!”這是號稱戰爭之神、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拿破崙的傳世名言。由於家境貧困,少年拿破崙在未滿10歲時便進入了紀律嚴明的布里埃納軍校。他是一位聰穎勤奮的學生,但由於他的沉默寡言和清高自負,人緣不好,加之他的父親窮困潦倒又愛揮霍,同學們經常拿他取樂。當他前去接受第一頓聖餐時,連他的名字都讓人驚詫稱怪,眾人更是唏噓不已。因為主持聖餐的主教說,聖徒名冊裡從沒見過這樣的怪名字,令拿破崙非常難堪。所有這些不利條件都沒有摧垮拿破崙,反而激起他克服困難,維護尊嚴的決心。這位年輕的科西嘉人對旁人的冷嘲熱諷嗤之以鼻,並憋下一口氣,日後一定要出人頭地。他說,最困難的時候,也是我們離成功不遠的時候。拿破崙傳奇的一生使他成為最受崇拜的歷史人物之一,法國人一直把拿破崙當作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拿破崙也為這個國家帶來無上的光榮與聲譽。

蒙古族民族英雄鐵木真(成吉思汗)13歲的時候,泰赤烏部的新汗塔爾忽臺害怕鐵木真羽翼豐滿後奪取他的汗位,起了斬草除根的殺心。鐵木真一家得知後連夜逃走,此後幾年一直在貧困與危險中過著逃亡生活。有一次,鐵木真為了保住全家的性命不幸被俘。在他將要被殺死的前夜,他趁看守喝醉熟睡之機,身帶沉重的木枷逃走,在善良的鎖兒罕一家幫助下得以逃身。備受凌辱的處境和困苦的生活,使鐵木真養成了不畏艱難險阻的堅強性格,對人生的艱難有了深切的體驗,產生了奮發圖強的志願,使他更堅強、更成熟。正是在這極端險惡的環境中,這個目不識丁的蒙古族貴族後代長大成人,有智有勇,名孚眾望,終於在這塊蠻荒之地慢慢成長崛起。

第六節 個人修養的決定性作用

人格形態的形成固然是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但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外部的諸方面因素都要透過個人的內在因素才能起作用。社會意識再進步,你卻偏偏對那些落後腐朽的社會意識樂此不疲,談何受先進社會意識影響。學校教育再優越,自己偏偏格格不入,光靠外界力量又怎能把你教育好。有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能否利用好這些條件,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努力。有的生長在同一個家庭,甚至經歷也是相似的,甚至有的都是一個學校,為什麼人生結果卻不一樣?就是因為個人主觀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差距就在這裡。

周恩來光輝人格的形成,主要有賴於他個人長期不懈地刻苦修養、虛心學習和進行嚴格的自我解剖,從而使得他的人格日臻完美。周恩來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這是他一生刻苦進行黨性修養和人格修養的生動寫照。周恩來早年在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時,曾在該校《敬業》第五期發表《我之人格觀》。文中認為:“人格之造就,端端良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道所在,正理趨之。處世接物,苟不背乎正理,則良心斯安,良心安,人格立矣。”這可以說是周恩來早期樸素的人格觀,也是他日後人格形成的基礎。此後,他又圍繞注重個人道德修養和拯救國家等問題,先後寫了《論名譽》、《國民宜有高尚思想說》等作文,認為一個人應當珍惜自己的名譽,把它看作“人生第二生命”,但又不能“存遨名之心,當以正義以繩其輕重”,否則“汲汲於名,猶汲汲於利之徒”。同時一個人應有遠大志向,不為金錢高官所惑,而要以“拯救神州陸沉為己任。”這些觀點後來成為他人格修養的準則。參加革命後,成為共產黨人的周恩來,把個人的人格修養納入黨員黨性修

《領導幹部人格魅力修養》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