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部分 (第1/4頁)

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潛山陰(即坎)、陰君地、陰臣野、陰民鬼、陰物獸、陰陽樂、陰兵妖、陰象冬。

連山陽(即離)、陽君天、陽臣幹、陽民神、陽物禽、陽陰禮、陽兵譴、陽象夏。

藏山兵(即震)、兵君帥、兵臣佐、兵民軍、兵物材、兵陰謀、兵陽陣、兵象秋。

疊山象(即巽)、象君日、象臣月、象民星、象物雲、象陰夜、象陽晝、象兵器。

其中連山、列山為部落姓氏,古史中有明確記載,炎帝神農就屬於連山氏。據此我們可以推測,其它六山也是部落的稱號,他們應該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在山名後面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可以看成是部落不同的社會分工。

這些新的部落從高山走下平原,並繼承了大洪水以前的一些文明成果,比如像《易經》和《黃帝內經》這些成果。但當時的人未必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成果,但不論理解與不理解,他們都將這些作為祖先神聖的遺產,很好地保留在神話中,或其它口述歷史的內容當中。這樣算起來,當時繼承下來的版本有很多,一個部落保留了一個版本。

又過了許多年(當時的歷史時限很長,大約是幾千年),到夏部落掌握政權之時,人類已經開始有了文字,這些部族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傳說與神話當中的神聖部分記載下來,其中就包括《易經》。

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按照我們的觀點,也是甲骨文成熟的時期,《易經》出現在這個時候,正符合了被記錄的特點,它是文字出現以後“仰錄”史前文化的結果。

夏部族作為統治者,可能管轄下的最大八個部落就是:崇山氏、伏山氏、列山氏、兼山氏、潛山氏、連山氏、藏山氏、疊山氏。它將自己的《易經》名之為《連山》,用八個最大的部落象徵《易經》八宮、八卦。

因此,《連山》的命名只是為了記載這次重大的歷史事件,因為人類是在高山上倖存下來的,所以對山有一種特別的感激之情,又因為人們倖存的地點不同,故名之為《連山》。這就解釋了一個困惑了許多人的文化現象:為什麼生活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平原或谷地上的早期中國人,在他們的神話當中有那麼“山崇拜”的宗教情緒。

隨著歷史的流逝,後來許多部落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了,而他們的《易經》版本也消失了,只有曾經佔據過統治地位的部落,將他們的《易經》版本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古代“三易”。

《易經》與中醫的神秘聯絡

那麼,《易經》是否有記錄的痕跡呢?我們認為有!理由有三:

第一、古代人們也認識到這一點的,例如賈公彥就曾說:《易經》乃“有文字之後仰錄三皇時事”而成,證明它是被記錄的而非發明的。

第二、它是突然出現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即我們目前所看到的《易經》,無論是數字形式還是卦畫形式都基本相同,從時間上連線夏、商、週三代,從版本是串聯《三墳》古易和《山海經》所記三易,而這些形式在以前根本沒有。

第三、《易經》從它出現在歷史中,就與目前所看到的大同小異,是一個極為完善的體系,包括八經卦、六十四別卦及爻辭,即它的經文部分。幾千年過去了,後人對它的基本部分沒有絲毫補益,只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呢?只能說明《易經》是被記錄下來的,而不是發明出來的。

除了以上三條推測外,在《易經》本身我們也可以找到證據。

一、三易卦畫相同而爻辭不同,證明《易經》源於筆記。

我們以上說到,古代“三易”卦畫相同,都是由八經卦及六十四卦組成。爻辭是對卦畫的解釋,一般來說,相同的卦畫本應該有相互一致的爻辭。但現存三易的遺留爻辭卻極不相同,上一節裡我們曾引證過《連山》同卦爻辭與今本《周易》的區別。我們由此推測,《易經》來自某種記錄,不同的爻辭是由理解不同造成的。這是《易經》“筆記”痕跡的一個重要證據。例如:

《連山》遺卦“中孚”初八爻辭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今本《易經》中孚卦初九爻辭曰:虞吉,有他不燕。

這兩句爻辭文字差別很大,但內容卻極為相似。《連山》爻辭大意是:如果一個男人愛上一個女人,又沒有其他人競爭,大概可以成事。而今本《周易》爻辭的大意是:即使專心一致,但如果有其他人出現,那事情就不太好了。我們可以從中

《人類一半是外星人一半是地球人》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