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部分 (第1/4頁)

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且威脅大陸內陸地區與北部重要城市。

另據《東森新聞報》引述臺灣“國防部”官員報道,臺灣基於“決戰境外”的戰略考量,在軍方“精實案”即將完成之際,下一階段的“精進案”將擴編目前的特戰部隊,以進行以跨海及要點突擊為內容的“天威任務”,並加強與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間的交流。

五、從《孫子兵法》看*“境外決戰”的資格

20世紀90年代,*執政後期“*”面目徹底暴露,“率領”著臺灣離大陸越來越遠,卻離戰爭越來越近。到了*上臺,更有過之無不及,竟對大陸張牙舞爪起來,叫囂“境外決戰”。

《孫子兵法》開篇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經之以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不管是臺灣的老戰略,現行戰略,還是新戰略,都不能超越這五個基本的方面而空談戰爭妄想勝利。

讓我們“察”一“察”*所謂的新戰略有幾分“勝算”。

(一)“*”理念不得人心、軍心——失道

孫子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

“*”是分裂中國,戕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主張和理念,不僅引起大陸同胞的極大憤慨,也遭到全球大多數華人華僑的唾棄。就是在臺灣島內,“*”也只是一少部分人的鼓譟,*以不到40%的選票僥倖上臺便是證明。臺灣的兩大在野*民黨和親民黨均旗幟鮮明地反“*”,更有不少軍隊的高階將領明確表示絕不為“*”而戰。

“民”既不與“上”同“意”,又安肯“與之死”?臺灣當局應該三思:若一意孤行與整個民族為敵,自己找“死”,倒是不難;若要脅迫2300萬臺灣人民也跟著成為殉葬品,怕是不易。

據臺灣媒體透露,七成學生贊成“國防捐”,即交錢就能不當兵。一些臺軍將領還抱怨說,即便是許多主張“*”的人也不想當兵,個個都是“逃兵”高手。比如*就曾假造病歷,逃避兵役,他的兒子也沒有當過兵。

幾個月前,臺灣軍方的一份報告披露,臺灣軍隊的“最大問題”是軍人害怕打仗。臺軍兵源嚴重不足,為了補充兵員,每年都要接納數千有前科的青年入伍。另據透露,臺軍飛行員尤其駕駛F…16和幻影…2000…5的飛行員缺編。多數人知道戰事一起,這兩種戰機必首遭打擊,故千方百計予以“迴避”。

反觀大陸,政府以民族興亡為己任,全國軍民視祖國統一為最高國家利益和個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中國政府的統一主張不僅得到世界大多數主持正義國家的理解和支援,還得到全球華人華僑的擁護。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18)

統一是民心所向。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二)致命傷:沒有戰爭主動權——失天

孫子曰: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孫子說的“天”是指戰爭時可以借用的天象、氣候,但能不能借用這個“天”,反映出的卻是戰爭主動權問題。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施琅奉命率軍統一臺灣。熟諳海峽情勢的施琅認為,對臺作戰,不宜乘劇烈的北風進軍,以免吹散整個艦隊;而應該在風平浪靜的南風季節從容破敵。於是施琅堅決否決了姚啟聖、吳興祚等人10月乘北風進軍的主張,而堅持在6月發起進攻。在進攻的路線上,施琅也一反由廈門出發的慣例,改由銅山出航,進至澎湖列島的八罩島後,再折轉向北進攻澎湖,利用南風,佔據上風、上流,置敵於逆風、逆流的不利地位接受決戰,一鼓而平澎湖36島,收復臺灣。

天時之重要即在於此!但如何利用這天時的主動權卻不在臺灣當局的手上。當年如此,現在和將來仍然如此。以被動之勢“決戰境外”已有前車之鑑,臺灣當局的後車之誡將如何以對?

在談到“決戰境外”時,臺灣軍界和政界人士時常感慨,臺灣最大的困境是處於戰略防禦的地位,戰爭主動權不在臺灣一邊。事實上透過臺海戰場的烏雲可以看到,戰爭的“主動權”正好是在臺灣當局的手裡:只要承認“一箇中國原則”,放棄分裂祖國的行動,和大陸一起共謀民族發展、國家統一,臺海不就可以永遠不再有戰爭之患嗎?

(三)地理劣勢無異以卵擊石——失地

孫子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盛世狼煙》 第1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