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末駐英兼駐法公使郭嵩燾(1818—1891)歸國後,發表了《使西紀程》。他在書中提到:
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
引起了軒然大波。
該著作發行於 1878年,也就是日本明治十二年。在儒教看來,西洋只有器,即所謂的“末”,並無“本”。因此,保持中國之“本”,以西方之“末”為補充,便是當時進步人士的觀點。郭嵩燾提出,西洋“本”、“末”皆有,這種觀點很快便遭到了抵制,《使西紀程》也被停止發行。
西洋在技術上發達,但是思想文化制度上仍是中國居上——在當時這種強烈中華思想不容侵犯,無人敢質疑。因此郭嵩燾的思想被認為是極為荒唐的,遭到了一片責難。他在《使西紀程》中提到,西方的富強不僅僅是由於其技術的發達,而且作為其根源的思想、文化、制度也都是極為優秀的,儘管現在看來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
郭嵩燾也是儒學出身,與曾國藩同鄉,湖南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進士。他在透過科舉考試後,仕途順利,以兵部侍郎(國防次官)的身份被任命為駐英公使,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他極其崇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並繼承了他的學風。王夫之主張極端的民族思想,在他身上中華思想更為嚴重。
原本主張中華思想的人卻高呼西方不僅只有末,也有本,這令儒學人士極為震驚,從而也令他備受責難。
郭嵩燾 1875年到倫敦赴任, 1878年回國,最後一年兼任駐法公使,去過法國,在歐洲生活了四年。在遭到保守派的彈劾後,他的著作被禁止發行,於是他便稱病,不再擔任任何官職。
郭嵩燾並非是放棄了中華思想,而是他以儒式文明史觀為判斷標準,確定了中國之外也有“文明”的存在,這並非崇洋媚外。太平天國起義時,郭嵩燾曾勸說服喪中的曾國藩應奮起帶兵*叛亂。阿古柏以俄國追擊為名,進軍中國的新疆,清政府出兵*。當時駐北京的英國公使韋德多次進諫清政府,希望透過將阿古柏封藩來平息事態。這就是在新疆南部建立阿古柏政權,迫使清政府承認其為藩國的事件。阿古柏政權有英國為其作後盾,即便作為清朝的藩國,清朝政府也無權干涉——英國的目的顯而易見,他們希望將新疆南部作為對抗俄國南下的緩衝地帶。在倫敦得知這一訊息的郭嵩燾,向清政府強行進言不要接受該項議案。就是如此剛直之人提出了“西洋也有本”之言論。
變法之道
保守派透過彈劾郭嵩燾和禁止發行他的著作,來壓制他的觀點。為政者也將《使西紀程》的觀點視為危險思想。
一時間“中體西用”、“道先器後”的主張極為盛行。對於洋務派而言,這種主張無疑是道護身符,如果沒有了這道符,西方技術的引進將會異常困難。
然而,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的失敗使一些有志之士認識到,所謂“中體西用”、“道先器後”之說毫無意義。為什麼中華大帝國會敗給東海的一個小國呢?日本學習的同樣也是西洋的科學技術,清王朝在戰爭中也運用了號稱北洋海軍的西洋科學技術作戰。但是兩國的差別顯而易見。清王朝堅持“中體西用”,只採用西方的技術,而日本則是學習了西方整套的文化、思想和制度。所謂的西方制度,包括立憲、議會制度、責任內閣等。而在清王朝,僅僅是持有“西方有本末”的觀點,便會被看做是危險思想,立憲更是不可能的事。
此次失敗導致洋務派“中體西用”一說喪失了權威地位。於是“變法派”取代了“洋務派”,學習日本,採用西方制度。
從洋務運動轉為變法運動並非一帆風順,堅持變法的集團被認作謀反。甲午中日戰爭結束三年後,戊戌(1898年)變法失敗,譚嗣同及其他六位變法志士被處死。
戊戌變法失敗兩年後,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同時清政府還遭到了八國聯軍的攻擊,於是政治變革勢在必行,也可以說是“被強迫的變法”。
在此先介紹一下過渡時期的一種觀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五年,即 1890年,湯震(後稱壽潛)發表了著作《危言》。十一年前的《使西紀程》的作者由於位居高官,其觀點也備受世人注目,從而遭遇非難。而湯震只是一位出身於浙江紹興的進士,並未任正式官職,同眾多的紹興秀才一樣,就任於高官幕府。《危言》發行之時,他年方三十三歲,知名度不高,並未引起世人關注。
湯震的觀點與郭嵩燾相比,稍微落後些。他並沒有提出西
《儒教三千年(外一種:茶事遍路)》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