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代替武器的批判。徐敬業臨時糾集的烏合之眾根本就不是王朝天兵的對手。只幾個回合,就被打得七零八落,落荒而逃。�
其實,徐敬業的敗跡早在駱賓王的檄文中就已顯露出來。徐敬業在檄文的結尾處許願說:“凡諸爵賞,同指山河。”意思是說我徐某向大家保證,只要諸位參加我的行動,那麼,事成之後,所有的爵位封賞,現在就可以指著山河為信。如此口氣,似乎這大好河山,此刻就已經是他徐敬業的了,豈非狂妄之極,驕兵必敗?別說此刻勝敗還尚不可知,即便將來勝利了,那官爵也不該你徐敬業來封,那恩榮也不該你徐敬業來賞。從理論上講,這應該是皇上的事。徐敬業以皇上的口氣說話,豈非正好暴露了自己想稱王稱帝的狼子野心?徐敬業###武則天,如果說還多少有點勝利之可能的話,那就是佔了一個“義”字。現在既然以利代義,丟了政治資本,就只有自取滅亡。�
事實上徐敬業敗就敗在這裡。軍師魏思溫曾對他說,我們既然是以匡復唐室、勤勞王事為號召,就該直取洛陽,爭取天下人的群起響應。然而徐敬業卻抵擋不了所謂“金陵王氣”和據地稱王的誘惑,不肯北伐而要東征,結果一敗塗地,在逃往高麗的途中被部下殺死。他只鬧騰了四五十天便身敗名裂,只能說是活該。��
就在武則天取消徐敬業姓李資格的前一天,即嗣聖元年十月十八日,宰相裴炎被斬殺于都亭。他的死,也冤也不冤。�
裴炎是以謀反罪被殺的。證據是他曾與叛亂分子駱賓王私下接觸,並與徐敬業有書信來往。據說,駱賓王為了策反裴炎,曾編造民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並解釋說:“緋衣”即裴,“一片火,兩片火”即炎,“小兒”即子隆(裴炎的字),“當殿坐”自然是當皇帝了,因此激起了裴炎的反心。又據說裴炎給徐敬業的信中只有“青鵝”兩個字,被武則天猜出謎底,是“十二月(青),我自與(鵝)”,也就是裴炎將於十二月在朝廷發動政變,以應揚州軍事。總之,按照這些說法,裴炎的謀反,既有犯罪動機,又有犯罪事實,鐵證如山,不容狡辯,該殺。�
其實,裴炎與徐敬業並不是一路人。他對徐敬業這個人和徐敬業要做的事都有所警惕,並不想摻和進去。徐敬業的目的是推翻武氏,自己稱王;裴炎的目的則是逼退太后,還政睿宗。他們在倒武這一點上有共同之處,但分歧則更大。裴炎反對搞武裝叛亂,更不想讓徐敬業成什麼氣候。他的打算,是和程務挺一起,對武則天進行“兵諫”,就像“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對蔣介石做的那樣。只不過張、楊搞成了,裴、程沒搞成。沒搞成的原因是運氣不好。他們的計劃,原本是打算趁武則天游龍門時,“以兵執之”,逼她交出政權。只是因為天不作美,大雨不止,這個計劃一直無法實施。�
因此,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時,裴炎的心情,可以說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終於有人向武則天的權威公開挑戰,她大約再也不能一意孤行。懼的是戰端一開,時局將不可收拾。而且,不管是現在對付足智多謀的皇太后,還是將來對付重兵在握的徐敬業,都是難題。但他實在不願放棄這千載難逢可以坐收漁利的天賜良機。於是便決定豪賭一把。他對武則天說:皇帝年長,不親政事,這才給叛匪以口實。如果太后還政於皇上,臣以為叛軍不討自平。�
裴炎下的是一著險棋。他的如意算盤是:既然自己兵諫不成,就借徐敬業的兵。先借徐敬業的兵逼武則天下臺,再用武則天的兵逼徐敬業就範。只要太后退位,皇上還朝,徐敬業的軍事行動便師出無名,再堅持下去就是謀反。那時,不說是“不討自平”,便是要討,也容易得多。無論兵不血刃平息叛亂,還是不動干戈奪回朝政,他裴炎都是蓋世英雄,千古名臣。何況,裴炎的說法,也並非沒有道理。徐敬業並沒有反唐。相反,他打的正是匡復唐室的旗號。如果皇帝回到朝廷,徐敬業豈有不偃旗息鼓、俯首稱臣之理?�
三 血染的皇冠(4)
可惜武則天沒那麼好哄。她臉上不動聲色,心裡卻暗暗好笑:少跟老孃來這一套!不討自平?天下哪有不討自平的反賊!大軍征討還不一定平呢!以你裴炎頭腦之清醒、政治經驗之豐富,難道不懂這個道理?難道看不出徐敬業的真實目的是“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即便我把政權還給皇帝,他徐敬業也會藉口“還政是假”云云繼續興兵作亂。看來,所謂“不討自平”是假,要老孃下臺才是真。難怪他對###叛賊毫無興趣(不汲汲議誅討)了。對這種人,武則天從來就不手軟。你裴炎和徐敬
《品人錄》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