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武舉會試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河南巡撫邱兆麟沒有見過崇禎皇帝什麼樣,所以自然也很難猜測皇帝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但是作為一個傳統的儒臣,向來秉承君憂臣辱、君辱臣死等道德信條的邱兆麟,沒有多想,也沒有多問,接到聖旨之後,就與河南總兵、洛陽人許鼎臣一起,議定了移駐洛陽的有關事宜。
先派出參將陳永福帶兩千兵馬,前去洛陽城定址立營,同時命令副總兵王紹禹率軍三千繼續留守開封,邱兆麟與許鼎臣則帶領其餘所部人馬,擇日出發。
洛陽與開封都是中州古都,戰略位置皆十分重要,很難說誰比誰更應該留下重兵防守。
歷史上,李自成先後幾次圍攻開封,都沒有打下來,其中一次圍攻開封的時候,還被陳永福指揮手下用硬弓強弩射瞎了一隻眼睛,讓李自成對開封守城軍民恨之入骨,最後圍攻開封城的那一次,不僅挖了黃河大堤,以水攻城,而且最後城破之日,還大肆屠城數日。
為什麼李自成非要打下開封不可呢?原因就是開封地處中原之中,不管是北上,還是南下,也不管是東征,還是西討,開封城都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存在。
即便是崇禎十六年拿下了整個陝西,以及除了開封以外的整個河南,打不下開封城,他也不敢放心北上。
儘管開封城如此重要,但與洛陽相比,還是稍有不如。
因為歷史上開封的陷落,起因就在洛陽沒有守住,只要守住了洛陽,明末的農民軍想要進入河南,從此龍歸大海鳥入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因為從潼關往東只有一條道,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崤函古道,形勢險要,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也是陝西進入中原的惟一條坦途,因為潼關的北面是湍急的黃河,潼關的南面則是連綿的高山,而且這片作為秦嶺餘脈的高山,一直向東、向南綿延的當時湖廣北部。
所以只要守住了潼關,守住了洛陽,開封就是穩如泰山。
而一旦失去了潼關和洛陽,開封城再怎麼堅固,也遲早都要陷落,而開封一旦陷落,過河往北去京師,就是一片坦途,再無險關要隘可守。
這個道理崇禎皇帝懂,邱兆麟、許鼎臣等人當然也能明白,如果他們知道將來的陝西會亂成什麼樣的話。
就在山西巡撫張曉、陝西巡撫洪承疇、河南巡撫邱兆麟,忙著落實崇禎皇帝給他們的旨意的時候,七月的京師,又一次迎來了群英薈萃的景況。
如果說四月份的科舉會試,是士林之中三年一度的盛事,那麼這一次的武舉會試,則是武林之中六年才一度的盛事。
當然了,古代的武舉會試,並不是像後世武俠小說中寫的武林大會那樣熱鬧和玄乎,甚至也根本就不是什麼各路俠客英豪比武論劍的武林大會。
古代的武舉會試,與科舉取士一樣,就只是一場接著場的考試選拔而已,不過考的不是八股文與策論,考的是兵法與武藝,而所考的兵法也很簡單,就是一段默寫和幾篇填空。
這次的兵法考試更簡單,直接劃定了範圍,就是茅元儀的《武備志》之中收錄的兵法名篇《孫子兵法》什麼的。
武舉考試的重點,當然是武藝。
而這次武舉會試,在孫承宗、李邦華、畢懋康和茅元儀等人的設計之下,除了兵法之外,武藝第一場考刀槍劍戟等槍棒武藝,第二場考馬步弓弩及騎射本領,第三場考金鼓旗號及營寨陣法。三場考完,加試一場火器使用。
萬曆年間的武舉會試,曾經一度考過火器使用,當時主要是考地雷埋設燃放、霹靂炮等火銃裝填射擊,以及虎蹲炮的裝填發射,但是因為太過危險,很快就又廢棄了,沒有堅持下來。
這次的加試,只是作為參考,不計入成績排名,畢竟這些傳統的武舉人們,多數對火器都不甚瞭解,而且也沒有條件瞭解掌握火器的使用。
這也是萬曆年間,火器使用的內容,在武舉會試之中曇花一現的原因。
而這次加試火器使用的目的,就是為了樹立一個重視火器使用的導向,讓這些來參加武舉會試的武舉人們,儘快熟悉瞭解火器的使用,畢竟將來的大明軍隊,是要朝著火器化的大方向大目標邁進的。
歷史上直到崇禎四年,感到軍中缺乏將才的崇禎皇帝,才詔令舉行武舉會試,選拔軍事人才。
而今這位擁有後世靈魂的崇禎皇帝,藉著崇禎元年恩科的由頭,比歷史上提前了三年,舉行崇禎朝的首次武舉會試,他最擔心的,就是崇禎四年考中武進士的那些人,會不會如同他所期望的那
《日月當空照中華》 第一二五章 武舉會試(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