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8章 茹瑺評論 (第1/2頁)

七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是九月十九日,老朱又下了一個命令:以呂妃有恙為藉口,讓允炆回宮中照顧母親。等於是罷了他的差事。而對於允熥,老朱卻讓他在仍然管著兵部的武官襲職考核的同時,兼領戶部關於維持寶鈔信用的後續處理的相關事宜。這下子,即使是最謹慎的人也確認老朱是打算立允熥為皇太孫了。

好吧,這下子除了兵部以外的文官部門又都沒心情工作了(其實兵部的人也沒有心情,但是有允熥在呢,得好好幹活)。並且這回是最嚴重的。允熥的表現,不僅是在最近的表現,還包括以前的表現,都顯示出他對於儒家,對於文臣不那麼重視;當然在嘴上允熥也說過以儒家學說治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話,但是絕大多數文官又不傻,他們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當然看出允熥對於文官不那麼重視。

就算允熥不敢違背儒家的說法(準確的說是朱熹的觀點),也不代表就重視文官;而後一點才是所有文官的關注點。大家本以為在度過了老朱的統治時期以後,會像歷史上別的朝代(主要指宋代)一樣,二代君主會由武轉文,但是本朝似乎不是這樣。

這不,這天下班以後,大明當代朝堂三大儒,劉三吾,鮑恂和吳沉又聚在劉三吾的家裡唉聲嘆氣。

劉三吾道:“三殿下喜武厭文,又提倡分封之禮,若將來繼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鮑恂接道:“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反對三殿下當儲君。三殿下乃是嫡子嫡孫,當今天下最正統的繼承人,最符合綱常倫理的繼承人。我們,哎。”

吳沉說道:“現在三殿下為儲君可以說是局面已定。咱們該是考慮以後的事情了。”

鮑恂接道:“以三殿下的情況,以後還有我們什麼事情?”鮑恂此時已是相當悲觀了。

這時,劉三吾站起身來,說道:“不必灰心。三殿下今年週歲不過十四,年紀還小,我聽說陛下欲重組詹事府,我等為了大明的江山,當毛遂自薦入詹事府。陛下春秋雖高,但身體康健,近幾年無憂,我等當趁著這幾年把三殿下的觀念糾正過來。”

吳沉和鮑恂也點點頭,鮑恂道:“也只能如此了。”三人雖然最後又提出了一個彌補的辦法,但總體上是以悲觀為主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於他們的這份悲觀不以為然。十九日這天多數部門的公務並不繁忙,即使三心二意的幹活,大家的下班時間也都不晚。所以,右副都御史茹瑺和右僉都御史李慶以及戶部郎中鬱新,太常少卿廖升四位好友下班後湊在一起喝酒。期間不可避免的提到允熥為儲君的事情。

廖升說道:“在座的都是好友,我就直言了。這三殿下喜武厭文,又提倡分封之禮,若將來繼得大位,非我等文臣之福。”

李慶連連稱是,鬱新若有所思,而茹瑺卻是不以為然。

茹瑺道:“廖兄所言有些道理,但實際上未必會出現。歷朝歷代,為何在開國之後的君主均偏向我等文臣?豈是因為他們天生喜好?宋太宗武藝高超,不通文墨,好武功,但仍重文輕武,這是因為重用文官符合他的利益啊!一般開國之君,威望甚高,壓服眾將不在話下;但二代以後多生於宮廷,長於婦人之手,大將豈會心甘情願服他?若武將權威過重,則有叛亂之憂,唐代的安史之亂就是明證。東漢不斷壓制外地武將,盡收兵權於內,也是為了防範武將叛亂。但後來外戚專權。引來董卓進京,亂了大漢四百年江山;晉代吸取東漢教訓,將軍權俱委於宗藩親王,結果不過二代,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引發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唐代追求文臣武將、宗室外藩的平衡,結果發生了安史之亂;宋代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與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以有宋一代未有叛亂。所以選擇文官當政是歷代君王嘗試了各種方法之後最終的選擇,並不以君主自己的意願發生改變。三殿下現在還小,不通世事,等到殿下真的繼位為君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的重視我文臣了,即使未來真的在偏遠之地封王也不會影響我等文官的地位。”

茹瑺的話確實是有道理,即使我們的主角允熥是有後世的記憶,但在當上皇帝以後,仍然為了自己的權勢穩固改變了一部分想法,大體維持文武平等。但是茹瑺有一點沒有考慮到。當然,這一點他也肯定考慮不到,那就是允熥有後世的記憶。允熥後來採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段防止了文官壓倒武將。

其它人聽了茹瑺的話,也覺得很有道理,紛紛贊同,鬱新說道:“茹兄說得有理,看來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一切,等今上百年之後再看吧。”

除了茹瑺之外,還有其他人在與朋友的交談中

《踢開永樂》 第28章 茹瑺評論(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