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五三章 貝多芬的月光用公式奏響 (第1/3頁)

大米小麥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音樂能用數學公式推演。”楊帆說的很平靜,然而這話落在幾位大師心裡,不吝於一顆核彈爆炸。

音樂是神聖的,經典音樂帶著音樂家的理念,而現在他們聽到了什麼?

公式,竟然是數學公式。

不只是牛頭不對馬嘴,這是玷汙,是對藝術的蔑視。

藝術家與科學家不說完全對立,但是思想上的簡直是天差地別。數學家絕對理性,音樂家是感性的。

“年輕人,不懂不要亂說。”霍爾大師率先開啟嘲諷,“可能其中有些關聯,但是必然有個輕重關係,音樂家與數學家不能同時兼顧,而公式表達經典音樂,為什麼歷史中,從來沒人想過。”

“各位大師,我真不是亂說的。”在坐的都是音樂屆人士,自然偏向藝術方面。

楊帆對自己的理念深信不疑,老早就向和更多人分享了,他又道:“作曲家喜歡用轉調,比如一首曲子,本來是A大調,中間轉成了E大調直到結尾,如果兩段的旋律相同,那作曲家和音樂家會聽出這兩段不一樣,但一般人會覺得這兩段就是在重複。”

這段關於音樂的與作曲,幾位聽著就覺得順耳多了,均是點點頭認可。

楊帆來勁了,思想需要和人分享才又意思,道:“我研究過《月光》第三樂章,聽起來像是重複了3遍,前兩次確實是全同的重複,但是第三次,它就已經不在同一個調上了。”

法蘭西艾伯特大師話比較少,年紀除去李雲飛是最小的,因為資歷問題,他自然不好隨便搭話。

聽到說起貝多芬,他比較認同,他本身就是靠演奏貝多芬名曲成名的,點頭道:“貝多芬大師用重複斷很多,這裡就能體現大師高超的手法,往往一點小技巧,卻讓人聽了更加美妙。”

“艾伯特先生說的好。”楊帆小小的拍了個馬屁,“其實巧妙的曲子,旋律有點類似,音的間隔有微調如果兩個旋律前後隔得夠遠,一般人也有可能聽不出區別來,貝多芬先生就喜歡重複,比如的《悲愴》和《黎明》的第一樂章。”

貝多芬的作曲技巧,楊帆說的很專業,見到他們幾位都側耳傾聽,他眼睛一眯,轉變口風:“其實這裡相當於一個數列的大小關係不變,但是間距有變化,效果類似於大調轉小調。”

好好的藝術討論,又被楊帆把話題轉移到數學。

別說早有想法西方人,就連李雲飛都難以忍受,他暗中給楊帆打個眼色,幫忙打起了圓場:“楊先生還是年輕了些,性格還不夠成熟,各位大師請見諒。”

“不不不,李雲飛先生,我這裡說的是名曲與作曲的手法,和音樂屆關係很大,不是亂說的。”

年輕的楊帆還是沒明白現場的難堪,痴長几歲的李雲飛走近,給後者杯子裡舔了一杯咖啡,道:“不要倔強,音樂沒有這麼簡單。”

“我不是倔,我是和大家說理想。”楊帆不認為自己做錯,改革與改變,說是簡單,其實就是挑戰固化階級的認知。

如果有更好的方法讓更多名曲出現,這是人類的進步,不能以小家小戶打算,難道就因為音樂圈的保守就放棄嗎。

“不管是器樂還是聲樂,都可以用數學式來表達和描述,而且證明了這些數學式是簡單的週期正弦函式的和1.”

“由一段三角函式影象出發,我們只要對它進行適當的分段,形成適當的小節,並在曲線上選取適當的點作為音符的位置所在,那麼就可以作出一節節的樂曲……”

說的越多,其他人臉色越黑,把藝術完全剝離,用赤裸裸的數學替代,這真是藝術屆的恥辱。

楊帆骨子裡還是遵從數學,也把數學當成第一理想,顯然忽略了在坐幾位的立場。

藝術家,特別是高貴的頂級藝術家,怎麼能容忍心中的聖地被侮辱。

明顯到了忍耐的極限,正當有人要發作,李雲飛暗叫不好,又一次先開口道:“楊帆,你先等下。這樣,數學的事我們以後再談。鋼琴還是講才華與演奏,要不就給大家來上一段。”

楊帆眼裡閃過一絲可惜,這麼偉大的結合,數學與音樂的匹配,竟然對牛彈琴了。

果然思維上還是有距離的,自己成不了藝術家,不可能與眼前的這幫人有多少共同語言。如果在坐的都是數學家,想必會擁護自己的理念。

那麼,就用其他方法,告訴世界,數學可以應用無數領域。

他自嘲地一笑,道:“好吧,那我就彈一段剛才提到的貝多芬先生的《悲愴》和《月光》吧。”

《全能數學家》 第一五三章 貝多芬的月光用公式奏響(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